• 2

個人買車為何不能抵稅

個人買車為何不能抵稅

其實 台灣在公司 與 個人 稅務上的 運作空間 背相而馳

其實是造成台灣貧富不均 人才外流的一個大原因

嚴重性猶如房地產價格炒作一般


誠如前陣子在討論 個人也能列舉開銷 作稅務抵減 的議題

購買汽車也是


如果超跑 雙門跑車 等 可以當作公司需要而做營業用車

說穿了大多並非真的如此 是大家都知道的

是否應該個人買車 也要有一定有一樣的抵稅效果存在


不然應該設定一個門檻才對


各位非開公司的受薪階級 不管是 小職員 或是 高等技術 人才

應該都會認為這樣才公平
2017-12-31 17:24 發佈
方水辰 wrote:
如果超跑 雙門跑車 等 可以當作公司需要而做營業用車
說穿了大多並非真的如此 是大家都知道的
是否應該個人買車 也要有一定有一樣的抵稅效果存在

林北爽買保時捷,紅黃線路邊停車送便當,你有意見?
有道理,支持你
新聞
"大法官民國106年2月8日宣告《所得稅法》違憲,認為一般民眾以「薪資所得」申報,僅能扣除12.8萬元,而醫生、會計師等行業則用「執行業務所得」申報採實報實銷,已違反租稅公平原則,財政部須在2年內檢視修正。"
我買車上下班用,也是屬於「執行業務所得」
跟公司一樣攤提也是可以

我也想知道為什麼個人購車不能折抵所得稅?公司就可以!明顯就是圖利財團啊!
motiont wrote:
我也想知道為什麼個...(恕刪)



你們大家看看 二樓那個留言

大家認真討論 稅制 跟 國家實力 間的影響 與 生活上的公平

就有這種人 上來 說 林北

是否既得利益阿


其實公司可以抵稅 個人可以抵稅 才正常啊

大家都可以抵稅 很好啊

為什麼 公司可以抵稅的人 就看不爽 開放個人也可以抵稅

是因為如果開放後 那種 內心竊爽的 感覺 爽度會覺得比較少嗎


兩種人生走向

一間公司辛辛苦苦 年賺一千萬

一個高等人才也是努力打拼 一年賺一千萬


結果呢 ?

公司  吃飯 購物 買車  零零總總  可以用統一編號的地方太多    抵稅抵掉

高等人才   則是  通通都要自己埋單 還要為此消費去繳稅


同樣賺一千萬   這樣的稅制  就讓人  莫名其妙的  人生背道而馳

這是國家很大且致命性的一個問題

與受薪階級的一個隱藏陷阱



千萬不要說 不爽就去開公司

每個人努力 專業 與人生道路緣分 都各自不同  但是最終努力都可以到達同樣的收入 

卻因為 稅制的關係  陷入一種不公平的發展狀況

這問題很久了, 只是我們的政府大多視而不見!
前些日子名模抗告成功, 著實讓人驚訝現在還有這麼頭腦清楚的法官!

很早以前就想個人消費為什麼不能抵稅?! 政府鼓勵人民消費, 卻又不能抵稅, 賺來的錢還要繳個人所得稅, 錢都被商家賺走了, 哪來賺這麼多又課稅!
個人不能抵稅, 公司卻可以, 那不是鼓勵人民人人創立個人公司, 創了之後是不是要報年年虧損還能退稅!

總之, 稅法再怎麼改, 中間不公平的地方還是太多了, 政府的確要重頭檢視跟重視這個問題!

golihi wrote:
有道理,支持你新聞...(恕刪)


台灣稅制本來就對受薪階級非常不友善,扣繳制度造成所得一毛都跑不掉,有門路的領境外薪水免繳稅,
乖乖繳稅的那些免稅額寬減額根本已經不敷正常支出。
企業用車可以用折舊抵稅,連燃油費牌照保險也可以抵稅。
執行業務者(如律師會計師)也可以列舉相關支出(甚至治裝費),就領薪水的沒有。
一般上班族上下班要通勤,難道不用支出?
上班也是要採購衣物,也是要吃中飯這些理應都可以抵稅,但政府只敢挑弱勢的來徵稅。
那些大企業扣掉一些投資抵減實質稅率幾乎都低於10%,底下是網路隨便找一張租稅來源構成,
就可以知道其實長期以來受薪族真的受到很大的剝削,難怪現在年輕人都苦哈哈。



golihi wrote:
有道理,支持你新聞"...(恕刪)


https://udn.com/news/story/121041/4488032
買車不能核實扣除喔
那些東西基本上都算在一年10幾萬的基本扣除額裡面了吧

一般上下班的支出想要列舉扣除,單據應該會蒐集到死



不過我們的稅制真的就是有病

賺錢不用繳半毛所得稅的攤商,竟然還能領補助.



世界生活水平最高的北歐幾個國家,沒工作照樣要繳稅,這才是真正的公平.
方水辰 wrote:
個人買車為何不能抵稅(恕刪)


支持你~
這種可以鑽漏洞的地方~
也應該下放給一般老百姓用用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