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中華職籃(CBA)玩了五年後嘎然喊卡,籃球人南柯一夢,10年後的今天,一樣打了五個球季的超級籃賽(SBL),又因電視轉播權利金兜不攏,及大台北地區缺乏合格場館被迫下鄉,往外縣市跑的龐大交通食宿,成了球團及相關單位人士的額外負擔,從而在離球季開打不到一個月,賽程、地點遲未公布。
SBL第六季打不打?電視播不播?都留下很大想像空間!
帳面上,問題似被轓播權利金卡死,但如SBL步上CBA後塵,「五年之癢」後也玩完,壓垮它的最後一根稻草,絕非單純是權利金,轉播單位儘管咬住數字不放,但應還不致得揹負原罪,成為眾矢之的。
試問,五歲的SBL拿啥說服人?憑啥賣高價?面臨過氣的球星?未見突破的中生代?博君一粲的選秀,勉強擠出的半生不熟新人?還是朝令夕改,誰「說了算」的決策?抑或讓人啼笑皆非的洋將制度?
這還不包括因乏硬體設備,比賽得看球場主人臉色,而且,七隊都設籍台北,壓根沒主、客場制,卻須遠走各地,成了籃球游牧民族,又未必能獲認同。
不景氣、百業蕭條,電視台經營困難,球團經費緊縮,兩造討價還價,可以理解,即便雙方因此有些情緒放話,徒增誤會,出發點也都是為SBL好,希望趕快搞定,無所謂誰是誰非。
但,很簡單的邏輯,除了談錢,每季前都得吵一陣子的價碼、戲碼外,SBL還有沒別的?吸引球迷掏腰包看球的誘因?足以服眾的確切遊戲規則?還是SBL的中心思想、籃球文化?
說來諷刺,SBL百分之百無職業之實,更難假職業之名,但就是有人硬要當職業炒作,自我膨風的結果是漫天喊價、就地還錢,試想,俗稱「白館」的北體體育館拆館後,SBL上季轉戰新莊體育館,因交通不便,缺相關配套,季賽動輒僅僅只有幾百個人看球。
季後賽首輪浩浩蕩蕩首度殺進小巨蛋,有沒造成迴響,大家心知肚明,影響所及,緊接著在新莊登場的瓊斯杯,遭遇最寒冷的「夏」天,瓊斯杯號稱籃球國家門面,卻三十年來從未如此寒酸、窘困!
承傳甲組聯賽,SBL想走自己的路,無可厚非,但徒有軀殼、少了靈魂,轉播權利金有行無市,到底多少才合理,仁智互見,落到今天這般田地,買方、賣方都宜共體時艱、相互包容,否則,瓊斯杯寒冷的夏天後,會是SBL更寒冷的冬天,經濟風暴衝擊,應聲倒地的,籃球不無可能是下一個!<轉自聯合新聞網
哀國內的體育市場愈來愈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