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的飛輪車是手動調整阻力,這兩年開始有了變化,主要是加入了電控裝置進行阻力調整。
例如:美國 Peloton 第二代飛輪車 Peloton bike Plus

飛輪車的阻力可以隨著課程自動調整阻力大小(用戶也可以手動自行轉動進行調節)
英國 Carol 2.0

主推短時HIIT運動,過程中也是由程式主動調整阻力。
上述兩台車的生產地都是台灣,也證明台灣還是國際高階飛輪車的主要生產地。
BH 台灣品牌商好像也有推出一款電控的,手動轉盤式調整阻力,設計製造地中國?
內建馬達與電路其實就消費者長遠使用來看,其實不是太理想,因為飛輪車機械結構單純使用年限可達10年以上,裡面的電控系統撐不了這麼久,哪天壞了要換時應該已經改朝換代,這時使用時的調整阻力功能就GG了。
另外,當只需要單純上上飛輪課,手動調整還是比較常用的方式,電控每次都要接電也實在麻煩,有些電控馬達聲音還不小,半夜騎飛輪聽到馬達聲也滿擾人的。
對於拿飛輪車做自行車訓練平台的用戶來說,一直以來缺少的是坡度反應,例如騎Zwift時坡度越高阻力越大,如果都用手動似乎有點隔靴捎癢,所以理想的電控飛輪應該是兼具原來手動的特色再加上電控模組。
底下是將在工業局與自行車研發中心共同舉辦活動要首次展出的新設計:


在飛輪上加掛自動阻力器,這個方式可以在通電時隨軟體做出坡度反應或是跟著課程做新世代飛輪的阻力調整。
不開機時則恢復成傳統飛輪的使用方式。簡單說就是從用戶最大效益來進行設計,不會要客戶機電沒得修時只好買新的。
首次展出是在台北花博,台中沒有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