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讓你擁有「靜」的能力

原文出處::運動與大腦學術應用科普平台

那個「OOO」,上課專心不要亂講話!這句話時常出現在教室課堂中,學生上課不守常規,是老師們最頭痛的行為之一。畢竟,好的學習狀態/行為與班級秩序和學習成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要如何讓這些惱人的行為減少呢?

2021年一篇發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的研究1提供了一些初步的證據。該研究透過七天的身體活動量表,瞭解113位平均年齡13歲孩童日常身體活動量,以及電腦化認知作業測量不同執行功能的表現,包含抑制控制、工作記憶和認知轉換(什麼是執行功能?成功人生的關鍵角色),並透過攝影機紀錄這些孩童們在教室中的學習行為。之後會有兩位評分者根據錄影紀錄分析孩童們在教室的行為,並將其分為與當下學習/任務有關的行為 (on-task behavior) 及與當下學習/任務無關的行為 (off-task behavior)。

註1:該研究定義與學習/任務有關的行為(on-task behavior):與孩童注視老師或學習材料及任何符合與學習有關的口頭或活動行為。與學習/任務無關的行為 (off-task behavior):則包含坐立不安、不適當噪音(亂講話)和被動/其他(不凝視教師或學習材料)。
註2:評分者間一致性係數為0.86,若評分者在評分上有不一致的情形,則會透過第三位評分者協助。

研究發現積極參與運動的孩童(中、高強度身體活動量越高),在課堂上出現較少的與學習無關的行為,尤其是不適當的噪音。此外,透過路徑分析發現抑制控制部分解釋了中高強度身體活動與不適當的噪音行為之間的關係。其可能機制是因為擁有較佳抑制控制能力的孩子可以有效的排除一些與學習無關想法及干擾,降低與學習無關的行為表現,專注在學習有關的行為及活動上。

從先前的文章­—讓孩子在學校多動吧動出學習最佳狀態,我們知道讓孩子從事規律從事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有助於他們抑制控制表現。且在進行「一次性」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後,能讓他們有較佳的學習狀態。世界衛生組織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身體活動與坐式行為的指引也建議5至17歲孩童及青少年每天至少從事60分鐘中、高強度身體活動。這將有助於他們體重控制、心肺適能、骨骼健康、心理健康及認知功能2。這些結果告訴我們,我們應鼓勵求學階段的孩童規律的參與身體活動,這將會讓他們不僅身強體壯,更能「靜」下心來學習。


參考文獻:運動與大腦學術應用科普平台

文/闕廷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候選人
◎ 打造一個讓你做回孩子的幸福遊樂園 ◎ ◎ 永遠溫暖你的避風港 ◎
2021-09-27 21:19 發佈
文章關鍵字 能力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