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培養奧運項目應該虛心向荷蘭自行車及水上運動取經

請看荷蘭目前為止的獎牌數量跟含金量,甚至強逼歐陸傳統強國⋯⋯德、法、瑞、意
其靠著重點項目就讓獎牌數量佔到近半數,令人佩服啊🤔 點科技樹的規劃比起我們就顯得很有邏輯
說荷蘭人有多熱愛自行車?
低地國有多注重水上運動?
或許台灣除了現有項目,這次都是靠著少數天份選手支撐,再下一屆呢?長遠規劃呢?何以為繼?
說句不中聽,接下來好幾屆可能又要繼續一波獎牌荒

台灣自行車業水平高,水上運動發展(游泳以外)也有優勢,為何不加強投資?

望請體育署好好思考、以二十年大計來規劃開發我們的優勢項目!

台灣在培養奧運項目應該虛心向荷蘭自行車及水上運動取經
2021-08-04 15:00 發佈
自行車可以聘請奧地利車手博士來協助

還可以在大學任教工程數學...

一人多用....
荷蘭運動經紀很強,他們不是只看運動競技、運動管理或是運動科學。很多選手背後的經紀公司其實是荷蘭人。另外荷蘭航海有三百年以上的紮實歷史,這部分的養分也回饋到了航海或是近海相關的運動項目。在這部分可能不單純是體育署可以使上力的,但對於水域遊憩環境的諸多問題,體育署倒是應該主動出擊。
sun2323dw

讓人開眼界,真的不是閉門造車,埋頭苦幹

2021-08-06 13:36
自行車很吃天份的⋯⋯最近橫空出世一位22歲年輕人,把各家pro team gc打的落花流水。另外你叫協會老教練去取經,別傻了,功率計會不會用,營養學會不會?台灣自行車,自己去沙坑玩沙就好,自high吧。
感覺千頭萬緒,舉個例好了,我們舉重很強,光是我們強項要培養運動員都不容易。場地、師資相信都沒問題,但是有多少家長願意讓小孩去學舉重?光是壓重量會長不高的刻板印象就讓99%的家長打退堂鼓了。
我覺得體育要強,還是要先從觀念開始教育,體育落實到教育上,第一步就體育課佔學校的分量及質量要加強,還有不要拿去補上數學等等的學科開始吧。
sun2323dw

從大清朝的東亞病夫,到今天中國隊的表現,也是經歷好幾個百年 啊

2021-08-06 13:38
體育課這個大概是萬年公案了。不過我猜體育課時數增加這倡議,應該有不少人研究過。我倒是想到一個,例如以舉重來說,現在絕對人口應該比以前多。我記得1990年代在台北會去「舉重」的,基本上沒有「正常人」。就算是運動愛好者也不太會把重訓加到自己的訓練課表。

現在要學奧林匹克舉重或是重訓,成本低很多,絕對人口也多很多。男女都有,女生會去練習的,比以前多了幾十倍有吧。但會去的多半是上班族,學生的接收度也比以前高。可見在離開選手選才的年紀之後(成年後),這部分的人口是有大幅度增加的。

但如果目的是競技,那就會出現三級培訓的結構。舉重很吃身材比例,所以父母能主動接受是第一步,被動接受(如原住民選手)大概是多數。目前這十年來加入的都還不是父母,小孩子跑出來也不到十歲。十歲要接觸重訓,可能要有很適合的環境吧。

水域運動我用本次東京奧運所發放的金牌數來算一下。因為有33種運動50個運動圖標339項,所以只找幾個來看看。

最大宗金牌來源(前面的數字是數量)
* 48 田徑 Athletics

水域運動(共91面)
- 37 游泳 Swimming
- 14 划船 Rowing
- 12 輕艇競速 Canoe Sprint
- 10 帆船 Sailling
- 8 跳水 Diving
- 4 激流舟 Canoe Slalom
- 2 水上芭蕾 Artistics Swimming
- 2 衝浪 Surfing
- 2 水球 Water Polo

台灣本次比較擅長運動項目(共55面)
- 15 柔道
- 14 舉重
- 8 跆拳道
- 8 空手道
- 5 桌球
- 5 羽球

澳洲

8/04 為止
- 15面金牌(14面和水域有關)
- 4面銀牌(3面和水域有關)
- 17面銅牌(13面和水域有關)

結論,澳洲比較像是一個島(乾笑),台灣比較像是一個大陸。至於原樓主提到荷蘭,荷蘭的金牌反而比較分散。
schee wrote:
結論,澳洲比較像是一個島(乾笑),台灣比較像是一個大陸

大清朝有海禁,台灣在戒嚴時期也是有海禁,
在政治面向上,不是那麼鼓勵人民面向大海。
自然環境,
大海常波濤洶湧,瘋狗浪,內陸河流常乾旱少水,暴雨來時又氾濫成災,
天然湖泊也不多,
人民也難有安全的日常親水環境。

過往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總是留給我們一些制約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