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熱身一樣重要的賽前狀態調整,運動心理專有名詞"覺醒程度" (台師大體育系心生理學實驗室研究團隊)

跟熱身一樣重要的賽前狀態調整,運動心理專有名詞"覺醒程度" (台師大體育系心生理學實驗室研究團隊)

本文出處:運動與大腦學術科普應用平台

大家都知道比賽前需要熱身,你可能開始慢跑、伸展、複習技術等等,讓身體保持最佳狀態,好應對接下來的比賽。
但,你的「心理」也做好暖身了嗎?
試想過,屬於自己「最佳的賽前狀態」是甚麼樣的模式嗎?

覺醒 (arousal):指的是一個人生理與心理的整體活躍狀態。
其程度由最低的「沉睡: 0分」一直到最高的「極度亢奮:10分」。
在競技運動領域中,「覺醒程度」與運動表現息息相關1,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心理指標。舉例來說,籃球選手在罰球動作準備期間,若有較穩定的覺醒水準就比較容易進球2。不過,「覺醒程度」並不是越高越好,根據研究指出,選手若於比賽中呈現過高的覺醒水準,反而會引起視覺範圍窄化,進而影響對比賽狀況的判斷3。

值得注意的是,能引起每個人達到最佳表現的覺醒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著名的俄羅斯運動心理學家Yuri Hanin,於1970年代,提出了一系列關於運動員「最佳狀態」的理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個人最佳功能區」(Individual Zone of Optimal Functioning, IZOF):強調個體之間的差異,說明每個人都有一個最適當的覺醒程度,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表現4、5。

而除了個人的差異之外,過去研究也發現,不同類型的運動所需要的覺醒程度也大不相同。舉例來說,過高的覺醒程度,就不利於精準性的運動(如:高爾夫推桿、籃球罰球、射擊…等等),當覺醒水準太高時,此類運動的表現反而會下降6。但,需要爆發力的項目(如:舉重、拳擊…等),較高的覺醒,反而可以提升該運動的表現。

跟熱身一樣重要的賽前狀態調整,運動心理專有名詞"覺醒程度" (台師大體育系心生理學實驗室研究團隊)

我們可以把「覺醒程度」想像成一種溫度計,運動員的首要目標就是找出適合自己最佳表現的「溫度」,然後學會怎麼去調整、控制,並且想辦法維持在一個讓自己最舒服的「溫度」。

像是個人項目的田徑或游泳選手,會在賽前聽一點音樂;或是團體運動項目的排球、籃球選手則喜歡「喊聲」,這些都是調整覺醒程度的應用方法喔!

想要擁有最佳狀態的你~
不妨花點時間,想想自己最佳的覺醒狀態是甚麼樣子?

下一篇文章,當然就是繼續和你分享,要怎麼進行「覺醒程度的調整」囉!
敬請期待!
跟熱身一樣重要的賽前狀態調整,運動心理專有名詞"覺醒程度" (台師大體育系心生理學實驗室研究團隊)


文獻出處:運動與大腦學術科普應用平台

文/余建霖。現為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 運動科學組 博士生
◎ 打造一個讓你做回孩子的幸福遊樂園 ◎ ◎ 永遠溫暖你的避風港 ◎
2021-06-03 12:14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