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壓縮腿套(襪)我想說的是…
有鑒於國內運動風氣盛行,舉凡馬拉松/鐵人三項…等每年賽事不下百場,而在此眾多賽事之下,
人身部品所帶來的需求性也比以往幾年多出許多
在這必須提醒大家,壓縮腿套(襪)在國外運動員的使用,視作為運動護具,至於是否能提升成績,
這尚待更多時間及研究數據的呈現才有辦法判斷,至少目前尚無很明確的解答
壓縮腿套(襪)最先是被運用在醫療復健上,其最大的作用就是促進血液回流、減緩血管老化速度
當沒有正確的觀念去使用這類產品時,延伸出來的問題就很多
沒有改善就算了,甚至惡化!
賽場上有句話是這麼說:先求帥(美),再求快
沒錯!無可厚非,很多產品很顯眼、很炫,比賽時,穿著就對了
而在賽後及平時,才是關鍵,產品本身的優劣變得極為重要 !
這裡主要是針對壓縮腿套(襪)作簡單的分析,並讓各位能聰明的消費,選購C/P值(性能與價格)高的產品
一、為什麼需要壓縮腿套(襪)
1.促進腿部血液回流(80%血液倚靠小腿肌肉收縮回流返心臟),進而減少心臟壓力,血液循環好,乳酸就不易堆積,水腫也可改善
2.穩定肌肉、減少疲勞(正常運動一段時間,肌肉彈性會疲勞而鬆弛,進而影響血液循環),肌肉減少晃動也較能減少乳酸形成、小腿抽筋及運動傷害(拉傷)
3.預防靜脈曲張及血拴形成
4.降低了遲發性肌肉痛(DOMS)
5.保溫/降溫,讓肌肉處於適溫下,發揮更大效能;冬天/有效縮短熱身時間,夏天/可選購具有排汗及降溫的材質
二、如何正確選擇壓縮腿套(襪)
1.該公司背景最好是以生產醫療復健用襪為主(其產品均受公信力單位檢測)
2.檢視產品外盒標示成份(此項最不易分辨,因為廠商的認知跟既定的標準有出入)
3.顏色及編織越簡單越好,剪紗越多,壓力值越容易跑掉
4.一體成型的效果最好
5.壓縮襪不是越緊越好,不適合的壓力值,會無效甚至造成心臟負荷
6.合格的漸進式壓力(歐盟和美國FDA,制定了壓力襪規格必須符合「漸進式減壓」(graduated compression)的規範)市面上混充著很多均壓式壓力襪
7.產品有標示壓力等級,(例如10-15mmHg/休閒保健等級,15-20mmHg/最適合舒壓的等級,20-30mmHg/已酸腫到影響行走等級)
8.萊卡成份不是越高越好(具有良好的拉伸性,但更重要的是它們亦同時具有優異的回復力,這種性能令服裝得以持久保形),真正好的壓縮腿套(襪),萊卡與紗的比例是有完美比例,過多過少都不行
9.尺吋選擇要多,因為每個人的腳踝及小腿粗細不一,如果製造商僅僅提供少數尺碼供選擇,尺碼範圍過大,其壓縮效果很難達到
以上為小編淺見,並請教國內某醫療用襪製造商後之心得分享
如對文章有疑問或是需要修正之地方,歡迎共同討論編輯,感謝您!
那種運動品牌出的號稱有壓縮功能的襪套,滿懷疑是否真的符合醫療級壓縮規範。有毫米汞柱區間標示且符合CCL分級的才有可能是真的壓縮襪。且那種只套到腳踝以上的襪套或壓縮褲 ,效果可能也有疑慮,一般壓縮襪是從腳板開始加壓,只套到腳踝以上的話 ,不是讓腳板血液更難回流嗎?
穿醫療級壓縮襪運動是滿奇妙的,感覺是持續在按摩中運動 ,腿好像有支撐,不易疲勞 ,光穿著不動就有按摩的舒暢感了 。
2.醫療用壓縮腿套跟運動用訴求點並不一致
運動穿醫療用腿套在排汗透氣方面根本就是自虐
此外,醫療用幾乎沒抗UV設計.而且強調加壓力的規範對運動用途來說意義不大
因為在長程跑動的過程中,對運動者來說腿套主要是避免肌肉晃動造成多餘的能量耗損(這點效果會不會
反映在運動表現上?按實驗結果是沒有)和賽後回復的速度(這實驗結果是有效的)
那些醫療壓縮腿套預防血栓.靜脈曲張用途對運動者根本用不上
3.杏一進的Medi醫療腿套,它的運動腿套品牌叫CEP
4.至於腳踝以上的運動用腿套,還是要回歸第2點:主要是避免肌肉晃動造成多餘的能量耗損(小腿或大腿肌肉)
所以連到腳掌並沒有意義,而且考量到部份壓縮材質往往表面較為光滑,當襪子穿的話腳在鞋內滑動,很容易
產生水泡,所以連至腳掌的壓縮襪,足踝的織法及材質還要再經過設計 像CEP,X-Bionic 前足掌的減壓避震
足跟和足踝的保護避免長程跑動造成水泡,足底的部分加壓避免足底抽筋...當然還有一件事就是襪子相對來
說比較常破...連到腳掌的腿套,腳趾破就沒用 錢錢就飛了.
個人經驗是穿過C3fit(壓縮長褲)跟SKINS A400(小腿套)
C3fit跑過南橫100K 沒抽筋
Skins跑過田中馬 也沒抽筋
第一次穿C3fit是跑旗津山海路跑(初半馬),有3次小腿要抽筋成一塊
然後感覺肌肉被壓縮褲拉回去原來的地方沒抽成 這樣就夠了(雖然後面還是抽 畢竟沒練就跑)
bunker wrote:
有關壓縮腿套(襪)我...(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