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想請教一下,健身選手比賽前要調整體脂跟含水量,這樣做還有點道理,況且這也只是賽前調整,對一般人來說,即使有在健身訓練,平日熱量來源一定比重從油脂來有什麼不好嗎?又不是吃了油脂就往脂肪細胞堆過去,而正常的調味料本來就有正常代謝管道,體內鹽分也會從水份跟排尿去調節…為什麼大家都對油脂跟調味料似乎避之唯恐不急呢?有必要嗎?
答案樓主已經在主旨點出來了,所以就是"少"油"少"調味...我也沒看到版上有那位前輩說完全不吃油或完全不調味,只是當攝取量超過身體代謝能力時,身體就會儲存起來。會有這樣的感覺,我覺得是一般外面的飲食大部分為了好吃,會使用過多的油脂跟調味(因為油脂跟鹽在遠古時代是很短缺的,所以人的味覺會本能的去追求);所以才會在外食的時候以過水之類的方法以避免攝取過量的油脂跟鹽分。
peter1027 wrote:好奇想請教一下,健身...(恕刪) 要吃足基代甚至要超越基代(尤其增重)食物的分量是要 double double再double但是食物份量double,鹽也會double,熱量增加的比例跟鹽攝取的比例不成正比 ( 且另一個原因是 外食為了追求美味,常常多油多鹹)至於少油的確不是很必要的問題沒錯,只是要注意一件事情就是那我們正常攝取的熱量來源,油佔了多少 百分比 而以
感謝各位的指導,假如真的是為了少攝取一點熱量,少吃一點幾口白飯,少吃幾口雞腿少喝一杯牛奶,其實也一樣,重點在於比例。假設15%熱量來源為油脂是合適的,那其實並不需要硬去壓低,甚至油脂坐熱量代謝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是相對低的,對降低身體酸性其實是正面的,所以油脂比例太低其實沒有什麼好處。這些都基於熱量正確,也先略略油品好壞,僅討論熱量來源比例。另外也請教,即使外食不小心鹽分稍微過量,難道一天都喝了兩三千的水份還不夠調整體內鹽分嗎?當然,前提也都假設大家喝水都足量。
peter1027 wrote:難道一天都喝了兩三千的水份還不夠調整體內鹽分嗎?當然,前提也都假設大家喝水都足量。...(恕刪) 重點要看的不是「水分」這麼簡單 , 還要看你喝的是什麼水如果是像 茶 之類的(利尿),反而是讓身體失去更多水分 <= 這樣就不行如果是白開水,這樣的確是合理的當然啦,多喝多放如果你不介意常跑廁所的話,多鹽當然副作用不高 (搭配高水)但是這樣對腎臟好不好我就不確定了(需要專業的來回答)
我也很好奇~針對於"健身"~~~少油可理解~但少鹽呢?~~~這裡指的是比一般人攝取的更少嗎?~~對於健身的幫助與效用是?~~~不過我個人確實還是少鹽~因為對於長年下來~每年健檢的紅字實在是很不爽~從去年開始吃清淡後~今年健檢完~醫生猛點頭阿~~哇哈哈!!!!!!!!
peter1027 wrote:感謝各位的指導,假如...(恕刪) 樓主的問題不是新的,一直以來就有對現代營養學的質疑,而囿於研究技術的限制,營養學家很難告訴你確切的各種營養素與食物搭配的效果。從最早提出低油低鹽的營養學界,到為油脂跟鹽份的平反聲浪的提出。又之前一段時間碳水化合物被當作洪水猛獸,但之後又平反。誰知道哪一天營養學界會說啥能吃啥不能吃...我所知道的是,我之前長時間外食(自助餐、便當居多),但仍保持運動...下場就是體檢紅字變多;改成自帶便當,以蒸煮跟食物原味為主,只有稍微調味...下場就是體檢紅字不見了,體能變得更好。我很難精算前後時期每天油脂、鹽份佔的百分比,這些油脂跟鹽份平常食物裡就本來就會有,我相信過與不及都不好。每天去精算熱量、營養的辛苦差事我做不來,而且今天營養學跟你講油脂15%,明天跟你講10%....人的身體不是這麼簡單的就只有加減法,而是還有其他食物的搭配影響。所以覺得油脂跟鹽份可以多吃,那就吃吧,每個人的生活作息跟飲食內容都不一樣,自己的飲食方式好或不好,很簡單,身體會告訴你....
gisha wrote:但少鹽呢?~~~這裡指的是比一般人攝取的更少嗎?~~..(恕刪) 這裡的少鹽應該是指 ( 總量攝取 不過量 )不管你吃多少東西吃的(食)量大的話 就得要 平均低(鹽)吃的(食)量少的話 鹹一點沒關係不過最大的誤區其實在外食 隨便就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