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請問一下,這是怎麼回事?
我在做雙槓撐體,或伏地挺身到第五六組的時候,
左手臂三頭肌的部份常會有點麻麻一點一點崩開的感覺,
是肌肉拉傷了嗎?可是又沒有痛或受傷的感覺?
一開始還以為是肌肉撕開了,但休息後又好好的跟沒事一樣,
這狀況到現在已經超過半年了,
這是什麼狀況?有人有類似經驗嗎?
碰到這樣是不是要馬上停止??
bossteam wrote:
Farenzo 前輩...(恕刪)
我不是前輩,我只是老人家...........

真的很奇怪的感覺,就感覺三頭麻麻一點一點啵啵的彈開,(只是形容其實沒有聲音)
我要跟醫生怎麼說啊?
醫生:有什麼問題嗎?
我:三頭肌重訓時會麻!
醫生:不運動會痛嗎?
我:不,運動不痛,根本不會痛!
醫生:不會痛你來幹嘛??
我:重訓會麻.........
醫生:那不要重訓就好啦.........

其實我重訓一種動作都是抓六組,所以五六組都是快差不多的時候,
伏地挺身大概是快接近300下的時候發生的,所以有可能會借力到不該用力的地方!
但雙槓本來就是用三頭的,酸跟痛都很好理解,但這個............嗯.....
Heel toe bend symphony?
我想這個問題"解鈴還需繫鈴人"
依您前述內容
你是伏地挺身與雙槓交替輪流做~然後在訓練後期出現肌肉麻麻的感覺
其實這兩種運動對三頭肌的負荷方式很相似~
健身運動時~身體的骨骼關節肌腱肌肉的運動方式
完全符合基本的物理原則~把自己的身體當作一部機械裝置(機台)
伏地挺身對三角肌(關節)的施力指向關節(壓力),與軀幹(脊柱)垂直
雙槓撐體對三角肌(關節)的施力指向關節(壓力),與軀幹(脊柱)平行
不知樓主有這問題半年多來還是保持這樣的訓練方式嗎?
有沒有改變訓練項目順序試試三頭肌是否有同樣的情況發生呢?
如果有問題後還一如往常就這樣做了半年多~那你是該擔心自己的健身觀念了~

伏地挺身對三角肌(關節)的施力指向關節(壓力),與軀幹(脊柱)垂直
雙槓撐體對三角肌(關節)的施力指向關節(壓力),與軀幹(脊柱)平行
這兩個項目儘量不要排在一起做吧~
建議你可以把"超級組"(Super Sets)的觀念加入你的課程安排中
推、壓、撐的動作與拉、扳、掛的動作是相反的
即便由相同關節作用,軟骨的滑動與肌腱的張力方式都不一樣
可以避免肌肉(肌腱)長期處於高強度又相似的運作方式
重量訓練時,手腕關節與肩膀關節
是我認為最需要被保護,也最容易忽略的兩個活動關節
一旦這兩個地方有永久性傷害,你的重量訓練就"到頂"了~
高強度的負重訓練,要注意這兩個關節點的"施力角度"
如果角度太"開"容易使肌腱(肌肉)拉傷,此時又想非做不可
請找"依托"支撐手肘或肩背部,器材沒有就自己做
高密度泡棉甚至是抱枕或枕頭都可以~
總之還是一句老話~運動員最大的敵人是運動傷害~
只要有不適就停下來找問題~不要拖~
bossteam wrote:
看醫生比較快,也比較準啦
在多數情況下,這句話留給新手或懶得自己找問題的人~
在健身時身體出問題的"當下",全世界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對你自己的身體做了什麼~
回想之前是否有異常徵兆?是否第一次使用新方式(器材)訓練?課表變更?是否…
這些"第一手資訊"有多少可以保留(記憶)到在醫生面前說~
就我自己的經驗~最常使用的"藥方"就是
受傷後第一天,休息,暖身(伸展)但不做課表;第二天,休息,暖身(伸展)但不做課表
如此持續直到測試受傷部位已復原再繼續操課訓練~
最後希望樓主身體保重~有問題就應停下"檢查"~
PS 不知01上有哪些喜好健身的資深網友,或"有力人士"?
可以建議01把健身運動"獨立開版"~

每次看這些健身文常常淹沒在一堆運動嘴砲文中~連釣魚都可以獨立開版了~
"真運動的不嘴砲" "做就對了"
有次在一所大學附近吃早餐,旁邊幾個大學生在討論運動
話題從籃球到慢跑到健身 bla bla bla
最後講到健身,幾個大男生談健身還不就是為了身材吸引人~
我稍微打量了一下這些年輕人~實在是"看"不出有在運動健身啊
真的,再搭配剛才那些聊運動的話(垃圾話)
彷彿就是01運動與健身版的真實寫照
我相信這幾個年輕人(還有這些網路嘴砲)十年後身材大概比現在更糟糕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