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聞的內容來看,有以下幾個重點:
1. 投手型態多元 (速球派、左投、怪異低肩側投)
2. 台灣好手紛紛旅外
3. 機動、速度壓迫對手
看了幾場亞職後,我覺得就算是派中華隊也不見得能佔到便宜~~~
雖然中職每年打100多場,但是問題是變化不多、張力不夠強,遇到國際性比賽,一場決勝負,
往往因為選手調整不夠快,基本功扎實程度不夠,投手不夠多,就算前面取得領先,後面時間
一拉長,輸掉的機會就提高了 (2007年的日本亞錦賽, 陽建福 vs 達比修那一場是一個例子)
如果中華職棒還是繼續這樣子打.....
如果各球團還是賺不了錢.....
如果一軍/二軍的薪資級距無法大幅拉開....
如果中華職棒的存在,只是因為我們覺得台灣應該要有職棒而不思進步....
在以上的情況無解之下,球團不賺錢,就還是原地踏步~~~
看看亞職軟銀VS三星獅的進場人數,中職有幾場可以達到這樣的水準?!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話,當年大榮鷹到天母進行海外賽的時候,是不是場場爆滿?
(那時候曾經天馬行空想過如果中職整併成兩隊加入日職巡迴,不曉得行不行的通??)
球迷的眼睛是雪亮了,願意多花幾倍的前進場看球--因為他們覺得精彩度值得這樣的票價
我去過東京巨蛋、西武巨蛋、橫濱球場、千葉羅德球場、福岡巨蛋....
在往球場的路上,可以看到5、60歲的老球迷、爸爸媽媽帶小朋友全家出動前往看球,
每個人身上穿的球隊外套、加油棒、球帽....甚至是每個球場旁的販賣店,裡面應有盡有
這些都是商機~~~~
以台灣科技業賺錢的公司,例如台積電、聯發科、宏達電要養一支球隊是相當簡單的,也可以
塑造公司形象,姑且不論這些賺錢公司懂不懂棒球,相信聘請專業經理人來營運球隊是沒問題的,
但是為何他們每年寧可捐錢做公益對這件事情卻步?值得深思!!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