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要加快球速的最簡單做法就是:持球持的越輕越好,輕到幾乎一碰持球的手,球就會掉下來的程度。這是已故的山根俊英先生說的。(問題是持到這麼輕的程度,還要投的準,那就不是容易的事)
此外出手的旋轉數和撞球的推拉杆一樣,旋轉數要多,球杆接觸球的時間要越長越好,也就是手指在球出手瞬間的時間要越長越好,也就是上面網兄所謂的"扣球"。
所以球的旋轉數的提升,和球員的力量,基本上沒太大關係。也就是你可以看到很多人拉杆打的很用力,但母球一樣不會跑,原理是一樣的。
但問題是球的旋轉數多,被擊中後反過來飛行的距離也就大,這是必然的;也就是說,球質要重(球被擊中後的飛行距離少),球出手的旋轉數就要少(持球要緊。當然持球緊還要投的準也是極為困難的事)。但旋轉數少球速就慢啦,所以在較少的旋轉數下,要靠球員的力量來提升球速。
換句話說球質和球速基本上是矛盾的,必須互相妥協,而且往往是"感覺"的問題,練不來的。到最後就是極品的直球,取決於球員的力量+協調性,以上所有的理論都可以被量化,但是球員的"天份和潛能"(力量+協調性)是只能評估而不容易量化的。這就是棒球迷人的地方啊!
假設有一個球員力量過人,能投出旋轉數極少但速度又極快的直球(也就是球質超重),但問題是有力量過人的投手就有力量過人的打者,所以就是硬碰硬。
這也就是"尾勁"的由來,也就是說與其是能投出旋轉數極少但速度又極快的直球,倒不如是能投出旋轉數極多但球質又"夠好"的直球,因為旋轉數多對於打者看球的軌跡是會不一樣的,網兄提到的藤川球兒是個很好的例子。
藤川球兒直球分析
也就是說,一般的投手,球質和球速都在一個普遍妥協的範圍內,極少數投手的天份才會讓他們大放異彩。
更進一步地,投手讓球有旋轉數的差異,會造成打者對於直球的判斷困難;這也就是二縫線和四縫線的來由。
但問題一切還是天份,你無法讓藤川投出王建民的二縫線,也無法讓王建民投出藤川的四縫線。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