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etorian wrote:球速(speed),...(恕刪) 樓主剛好將我心中想法說明清楚我個人認為中文容易逐字拆解.所以往往造成認知誤解天知道誰發明了球質.尾勁這種字眼.如果根據物理來說.投手出手賦予棒球動能(出速度).以及旋轉上帝給予地心引力以及空氣阻力如果說同樣球動能賦予.不變的地心引力那麼到達打擊者前所能改變的就是球的旋轉和空氣阻力所交互影響造成了個人認為尾勁或者球質..應該是棒球投擲方式受到較少的阻力影響而保留較多的動能.還有就是因為球的不規則移動造成打者無法準確打擊所以覺得比較有勁有時候小白球放在地上我也覺得像個鉛球一樣重
先說Sorry!!之前提供的影片的內容有點錯務!!是形容球的逆旋程度與movement往上的相關性.並非與球速有關!再說聲Sorry!呼應Praetorian大大的說法!這個現象在台灣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從上到下,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理論去支撐.以至於,很多的說法以訛傳訛的方式去處理!就有很多,沒有實際理論支撐,感覺性的字眼出現!!就連所謂的Inside-Out的定義都不同,我想大家一定聽球評說了很多次的Inside-Out的字眼.但是一定沒有人聽他們圖解吧!所以還蠻懷疑他們是不是真的知道什麼是Inside-Out!??因為就我看國外的資料敘述的,Inside-Out指的是球棒的揮動軌跡的模式(美,日的書籍都如此解釋!!)用以縮短揮棒的幅度,增加揮棒的速度,不僅可以用再內角球,更可以用在外角球!!http://blog.xuite.net/johnason/milktea這個B'log內有解釋.如果要我提出書的名稱的話!!我再去找!!因為不知丟哪去了!!並非球評常常說的將內角球打向反方向(右打的右外野,左打的左外野)而且說一說!!全台灣的球迷都這麼認為!!媒體真恐怖!!
sam wrote:樓主剛好將我心中想...(恕刪)有時候小白球放在地上我也覺得像個鉛球一樣重 提出這個問題,就是看到蘋果日報的報導,引發我對於【球質】這個名詞,長久以來的困惑。各位大大的說明,的確啟發不少觀念,原來【球質】是台灣特有的名詞。sam大大用打小白球,來解釋打棒球。比喻得很傳神。有同時打過棒壘球跟小白球的人,一定能充分理會其中的同質性跟擊球的奧妙處。感謝分享及指點。
球質...這真的是個很特別的名詞...雖然不是很瞭...不過個人認為...應該和球速和進壘角度有關...球速快的>球速慢的(這...應該是很正常的吧)進壘會跑的>不會跑的(打不中球心)同樣的...我認為沒有那種球速慢但球質卻重的球(以進壘角度相同來說)畢竟球都一樣重...沒道理一個變打高爾夫...一個變打保齡球...球速慢會球質重...應該是球很會跑讓打者咬不中球心...不過小弟另外也想知道...如果都一樣被咬中...到底是球速快的容易被轟出牆...還是球速慢的容易??力學上算的出來嗎??
shinning39 wrote:我想大家一定聽球評說了很多次的Inside-Out的字眼.但是一定沒有人聽他們圖解吧! 不需要圖解JETER打擊就是很標準的in side out不要聽鐘蘋果隨便講講就以為台灣球迷會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