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anlin wrote:
高壓投法的投手球質會重些,還有手腕用力多些的投手球質也重
這是其中之一的答案
郭泰源的3/4投法,加上他的變化球幾乎都是breaking ball
自然會被敲的很遠,水手的weaver也是一樣
另一種就是投球的型態
Wang的變化球幾乎都是sinking ball
無論是2 seam fastball 或是sinker都是卡住縫線, 旋轉方向跟右打者揮棒軌跡剛好相反
右投手sinker手腕逆時針旋轉,球呈現水平偏下旋轉,揮棒軌跡朝上剛好相反,所以容易擊出滾地球
像郭泰源4 seam fastball跨越四條縫線用力向下扣
球是往上tailing,剛好跟揮棒軌跡向上符合,貓到就出去了
但所謂的tailing並不是真的那麼神,還會上漂
只是掉的程度比較小,加上投手丘有一定的高度
掉的比較少"看起來"就飄上去了
http://0rz.tw/0e1IT
這邊有絕大部分變化球的握法,轉向,掉上掉下,寫的非常明白跟詳細
外行的看熱鬧,內行的看看門道
但球質呢? 棒球的最高殿堂MLB似乎沒人提球質這個觀念,
北美汗牛充棟的棒球著作也沒有研究出球質這種東西,
當然也沒有任何對應的翻譯,
倒是在台灣, 教練在講, 球員在講, 球評在講, 球迷自然也是朗朗上口,
"這個投手的球質太輕, 所以球只要被咬中輕輕一揮就出去了",
這種說法想必咱們都不陌生。
是以樓主能否先定義"球質"是什麼?
如果連定義都還不清楚,
就直接討論什麼樣的投法會造成球質輕或重,
進而更深入討論球質輕重與挨轟的關係,
這樣的討論難免從開頭就有些虛無飄渺了。
P.S. 尾勁即相當於movement, 是個人對於尾勁的解讀,
如果不是, 那尾勁自然又是台灣棒球另一項奧義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