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台灣政府不能請"真正"的大企業來經營職棒嗎^^


奧利奧 wrote:
小弟不才 有幾點有些...(恕刪)

應該只能期待壹傳媒吧!!!
chiang:人願意把15年的青春歲月奉獻給你.......想想自己何德何能啊!
ya教授 wrote:
您確定中信是因為這點...(恕刪)


簽賭案後,
羅董還去找教主跟牛頭談他的想法,
他想怎麼玩~結果怎麼著?
教主一口回絕...連談都不想談...
結果現在呢?
出問題的不就是牛跟爪~
我不知道您所謂的冰山一角有多小...
也不清楚您有多了解詳情...

中信不是沒錢玩...每年2~3億的在燒還不是玩了這麼久?
中信甚至想砸更大的錢玩!!
只能說無奈了~

另外,
幫球員說一下話...
2010年9月30日由臺南地方法院一審宣判,其中五名球員均無罪,吳健保則判刑兩年、併科罰金新台幣22萬元。

以上...要說中信是被假球打倒?
倒不如說中信被教主逼走比較恰當~
台灣的職棒沒有持續不斷的優秀新血加入,是能靠那些老面孔打多久?

與其找大企業經營職棒大虧損,倒不如讓那些大企業花點小錢長期去做少棒、青少棒的選手培育。

就算台灣以後沒有職棒了,也能提升將來參加國際比賽的戰力。不要像現在一樣,國際比賽表現不好,連北京奧運都打輸中國。

奧利奧 wrote:
小弟不才 有幾點有些看法...

1.職棒畢竟還是屬私人球團 政府是不會干涉 且也不適合干涉 政府的部分是體委會跟棒協

2.公司資額 ≠ 年度預算
ex:某支大家都認為很大的企業 年度預算不如大家想像中來的高 二軍預算更是砍了不少
也讓不少股東不爽...尤其是當年冠軍 卻要旗下企業以打折商品來慶祝 差額由各店家自行吸收
讓非常多人不爽...而後才更換經營模式 改了隊名讓該旗下企業參予 才會有xx將xx將進駐球場
而某年開幕戰不在自家主場 而選了天龍國 也是該旗下企業主的意思 (會不會太明...)

3.達達集團很大的 並非興農可以比...

4.中鋼這類的企業 主力都在建設外資...有無球團打廣告 沒什麼大影響
至於不錯的企業 遠雄 中華電信等都有其他因素

5.韓國那些大企業 幾乎都是政府養大的...多了解一下企業本身後面的成長過程


中華職棒因為假球而衰, 歸結就是道德跟錢孰輕孰重罷了, 再說穿了就是蘿蔔跟鞭子, 一個靠薪資福利
一個靠規章條文, 薪資福利靠球迷捧場或球團支援, 規章條文靠聯盟約制, 目前, 看的到部分老闆有心玩, 看不到聯盟有多大的變革~~~

另外, 越是消費品的企業越需要品牌, 相對的廣告預算越高, 真要贊助經營根本不愁沒企業, 其實目前的問題都是惡性循環所導致,
球賽沒品質, 球迷不捧場, 廣告效益差, 企業贊助或經營的意願更薄弱.....要想回歸成正向循環已經不是
馬上就做得到的, 但基本是, 決不能再打假球!!

興農跟達達兩個都蠻低調的, 也大概都百億規模的企業, 實力差不多啦, 不過達達應該比較有錢, 因為都沒上市櫃!!!哈


新米少尉 wrote:
吳健保則判刑兩年、併科罰金新台幣22萬元。

這位大哥現在還是議員...
你是大老闆會花大錢在一些打假球的隊伍上嗎.

假球事件已經把台灣職棒搞爛了. 現在看到有什麼逆轉勝. 都覺得一定是打假球.

這樣還有啥投資經營的.
就算有人要投資

最後到了聯盟裡
還不是被人擋掉

看中信跟威達
~~來自美濃的鄉下客家人~~

落跑者 wrote:
解散中職留兩隊一軍和兩隊二軍.
加入日本職棒就像加拿大多倫多藍鳥隊一樣


北美四大職業運動中, 出了美足外應該都有加拿大球隊
但那不是加拿大球隊加入美國, 而是美國職業聯盟擴展到加拿大
而且北美職業聯盟是沒有所謂的外籍球員的, 端看有沒有票房而已

日本職棒聯盟是否要舉辦跨聯盟交流戰就可以鬥好多年
而且日本職棒聯盟是相當保守排外, 想要洋將刺激票房, 卻又不希望洋將打破日本人的記錄
讓實力差日職一大截的台灣球隊加入, 只怕會降低本來精彩度就稍嫌沉悶的日職的水準
還有, 日籍球員加入台灣球隊算不算洋將? 而且日職明星球員年薪動輒上億日幣, 還要有完整的一二軍制度
龐大的人事開支與經營成本, 一張票要賣多少錢? 轉播權利金要收多少錢?
台灣球隊加入日職? 不要太一廂情願

台灣絕對可以經營出台灣風格的職棒環境, 只要既得利益者與假球不要一再傷害球迷的心, 明天一定會更好


換再大的企業都一樣。

接手球團的企業,都是用獨立的新的子公司去run這個職棒球隊。
換言之就是要自負盈虧,年底、每季去看數字經營,職棒跟商業本就一體。

唯一值得說的是,職棒對這個事業體,對母企業言,不是指看數字上的虧損、費用或賺進的門票等等收入。他多了一個行銷上的作用,是個行銷物,也是搭配管道,也有形象塑造等無形收益。

這些”無體財產”,到也不會說沒個準,現代商業社會已經有估量,財報都有鑑價認列的。


所以.....問題根本不在於去哪裡找夠凱的企業來接...................因為任何來經營球團的企業,都不是要來當凱子的,連那些無型的、無體的”收入””收益”,都是有鑑價估列的,都是精準估量這個子公司的收益跟前景的。

現在的問題是經營職棒,在目前環境跟職棒景氣下,就是一個大部分只有打平或小賠的生意(是指有形或無形都算入)。但是對企業言,事情又雜,又跨行,一出事的時候曝險又極大,所以當然沒啥人要來淌渾水。

而兄弟跟興農兩個企業的問題,根本不在這個level,這兩個球團,根本就不配經營職棒,或者講難聽,他們連這樣經營企業的手法,都很讓人唾棄。目光短淺,不作長期投資、重大投資,只求短暫獲利,殺機取卵。
他們不是沒錢,而是不管職棒這個子公司多賺錢多巨大無形收益,他們的投資、經營規格就是這樣,眼光也就是這樣,只想用最小(不,是不合理的過份小)的投資,去偷取最大的獲益。跟一般企業無非總是心想以最小投資獲取最大收益是有別的

....唉...提了都很難過,很氣,都是要花很多年才可以感覺到的,但是職棒已經壞了,整個打掉重來遙遙無期。而第一代的職棒選手,人生跟青春,都被這些吸血鬼給糟蹋吃掉了。

那兩家早就該滾出職棒圈了,讓別的有良心的企業經營,而不是入會要繳大筆加盟金,買你球團你要開那種高價,把你過去經營不善的損失算進來,最後變成沒人要買,所以你是善心一直支持職棒,這種假象。








驅魔神探-康士坦丁 wrote:
我個人是贊成洋將員額...(恕刪)

我只是一個球迷,只覺得中職聯盟的心態就是要維持跟別人一樣的殼,美日韓有職棒我們也有、別人有明星賽我們也有,甚至名稱都學美國叫大聯盟!還中華職棒大檸檬勒!只學別人的殼卻不學別人的建設,只看到別人的好卻不想怎麼去變好,廿二年還是這種規模,如果像這樣經營到職棒百年應該規模也差不多--如果還沒倒的話!
我所說的不限員額會不會變成整隊都是洋將?不可能啦!畢竟這是台灣的職棒,我相信不會有球團為了成績花大錢都請洋將,請洋將是為了增加球隊抗衡的實力,請一個就夠了當然不會再請第二個,當三個還是不夠可以再請一個,總之是為了提昇球隊的競爭力。
像中華職棒的上下球季制度也是很奇逛的制度。聯盟高層的解釋是:如果某一、二支球隊打到一半成績就很差了(比如像今年的興農和兄弟),會影響球迷進場觀賞球賽的意願(反正已經輸那麼多了,就算以後都贏也拿不到總冠軍,不看也罷),所以才創造這個鹹魚翻身、黑豬漂白的戲碼,上半季成績差沒關係,下半季成績重算又是一尾活龍,這幾年常見上半季墊底、下半季反而拿到季冠軍,甚至打敗上半季季冠軍而拿到總冠軍,讓一些外國球迷看了傻眼!那A阿奶!
球員退下來當教練,人不夠教練還可以上場當球員(興農黃宗義),劉義傳當教練、橫田久則是投手,所以劉義傳指導橫田投球策略;後來換橫田轉任教練,劉義傳反而回鍋當投手,投手丘上有危機換成橫田上來指導....這是哪門子用人策略?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