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統一.中信這種就是拿企業的年度廣告預算來經營球隊.像這種集團企業一年的廣告支出都不下
好幾億甚至十幾億.每年拿個一億來維持球隊的運作算是當做廣告行銷兼具回饋社會的效果.
只要球隊不要有任何負面的新聞加上戰績不要太差.最好3.4年可以拿個1次總冠軍.這樣的話
企業主也會認為這種投資是值得的.另一種像兄弟.興農這種企業規模明顯不如前面那種集團型的企業
的球團.他們不像大企業每年有大額的廣告預.算所以自然養球隊的錢就是一筆額外的金錢.這時這些老闆
當然會想如果球隊可以收支平衡不用母企業另外拿錢出來.甚至有賺錢這樣是最好不過.因為母企業的大小
使中職的球團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經營心態.本來各國的職業球團真正有賺錢的就是那幾個.絕大部份都是
賠錢經營.這點台灣的經營者也知道.但前幾年剛好有那麼1.2年6球團有2個球團首度那年有賺錢.剛好
又是那種保守經營的球團.不僅賺錢.戰績也不錯.這讓那些母企業是大集團的球隊經營者看到人家這樣
東摳西省的保守經營也可以做的不錯.何必投入那麼多錢在這上面.球隊戰績也沒比人家好.老闆一起開會
時還會被那些老闆笑在心裡.花那麼多錢搞主場.成立二軍.增加球員福利.薪資.還不是沒用.冠軍還是
省錢一哥的.這會讓這些原本積極投入的業主有疑慮他的做法是否應該要保守點好.還好這兩年的中職
冠軍隊風水輪流轉.之前的投資在這兩年再戰績上已有回報.可惜票房始終擺脫不了打假球的陰影.要如何
提升票房恐怕是經營者要攪盡腦汁去想辦法而不是一昧的喊政治不關心棒球就可以解決的.政府真的要關心
的是基層棒球.底要打好.台灣的棒球才有未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