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受到寒冷刺激,先引發痛覺--冷覺神經訊號,然後導引相關血液
血管的反應,使身體能逐漸適應週遭溫度下降的影響。一般人能接受的溫度落差約是氣溫水溫溫差10~15攝氏度,經過冬泳訓練和長泳訓練的人,能接受的溫差約20攝氏度。
2.下水以後約需10分鐘身體才能舒適的適應偏低的水溫,因此岸上暖身很重要、水裡面暖身更重要!並不是一下水就不停的努力游來增加體溫唷,通常下水後,我會在10米距離內作水中有氧或是抬腿、跳躍等原地運動,接下來以自由式非常慢速近似漂浮的狀態游100~200公尺(蛙式也可以)。在這之後,身體已經適應了,要游500m(懶惰界線),還是長泳(1000~5000m)就隨個人喜好了。最後起岸前的200公尺,最好緩和自己的運動,使自己的心搏率回復你剛下水的狀態,然後再起岸比較好。
3.4.只要前兩個項目作對了,就沒有後兩個問題了。
頭遇到冷水會痛,先是痛覺神經被誘發,然後血管急劇收縮減少供血供氧量(然後此時怕冷胡亂亂游),當然心臟大腦不堪負荷啦。心臟輸出血液的模式在水中是近乎無重力狀態,上岸後你的心臟又要抵抗1G的重力,輸出量驟時改變就會頭昏眼花了…長期累積這種損害會使心肌細胞死亡、心臟無力。
5.慢跑與游泳最好不要連在一起做,因為大部分泳姿的動力來自雙腿,而慢跑會使腿部肌肉堅硬,加上9成的民眾都沒有良好運動習慣模式(暖身-主要運動-緩和),若跑完緊接游泳,會游得似乎力有未逮,且游泳是全身肌肉不停的舒張和收縮的綜合運動模式,本來就會消耗大量肌細胞能量,若是游泳1小時,消耗的能量至少是兩餐飯的卡路里,無論慢跑在前還是在後,對於心臟和消化道道成的傷害不言可喻。
骨骼肌的運動是交感神經驅動,內臟肌-消化道壁肌肉群的運作則是副交感神經管轄,兩種神經不會同時活化,所以每天運動應當適量。
參考資料:
我自己, 生物醫學系暨環生系畢業
當過游泳教練、救生教練、救生員急救員等
每天游泳,寒流照常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