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藤川的直球,日本媒體曾做過深入的研究。研究的結果發現,首先,因為藤川的跨步距離(七步)比一般投手(六步半)來得多一點,球的出手距離比一般的投手要多出十公分左右;其次,藤川的直球旋轉數(每秒45次)與旋轉軸角度(5度)也遠勝過普通投手的每秒37次與30度,更贏過同樣以直球出名的「平成怪物」松坂大輔的每秒41次與10度。目前的理論一般同意,直球的旋轉數越快,旋轉軸角度越接近0度,馬格納斯力(Magnus force,即升力)的作用會越大,可讓球因受地心引力而產生下墜的幅度儘可能減少,這番註解算是替藤川的直球揭開了神祕的面紗
涂鴻欽是我年少時的棒球偶像,他是嘉義朴子人,因為搭火車上學,制服上有繡「火」字,所以被取了火車的綽號,他投球出手的姿勢有點怪,曲球很有威力,當年到日本打業餘棒球時,日本報紙形容「怪腕」。幾年前明星棒球義賽我還去天母現場看球,涂鴻欽上來丟了幾球,球速還不錯,說不定比一些當時現役的二線投手還好。黃平洋就不行了,挖了好幾顆地瓜。
之前有看過日本有做過專題的研究跟我一點點的實際經驗理論上球不可能真的往上竄以平均150~160km/h而言一顆棒球從投手投出後,就會受地心引力及風阻的關係會成拋物線後或落在捕手手套中,然而讓人們覺得直球往上竄的原因是拋物線的曲度小,換句話說球掉的幅度小情況下會讓人感覺到球到本壘時會有上竄的感覺.
哇真的母災 wrote:那小王之前高峰期怎麼可以位移很大又向保齡球一樣重他作弊嗎...(恕刪) 這兩種東西(球質、尾勁)都是抽像的東西啦,如果要量化來分析他,只能分析一部份,因為有另外一大部份是打者或捕手的主觀感覺。而這兩種東西可以同時存在,也可以互相獨立存在。尾勁上來說,比較確定的是進壘時的變化,但以變化球來講,有的是慢慢轉彎(滑球、曲球),有的球是快到進壘了才急速轉彎(卡特、伸卡)大部份來說,尾勁通常是指快速球種的急速變化,因為當球進來時,你已經盯住了,這時球突然轉向了...而球質有部份就如同前面大大講的轉速,有一項是球的轉速與球棒想抵消,所以打不遠,另一項是球急速轉變進壘後,只能打到球的上緣,會有心理作用覺得球很重....(這是王的狀況)當然tsao的球是有尾勁的,但他是屬於四縫,而人的揮棒大多是順著球的自由落體來的,所以如果你的四縫變化太少,那就剛好打中球心,如果是投二縫,可能就是平飛或滾地。當然,上面以外還有N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