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ward0425 wrote:
談到棒球,許多人會認為是台灣的國球,國球兩字聽起來有無限的沈重,而國際賽成績是我們最大的慰藉。
台灣發展棒球有其歷史背景,也或許是美麗的開始與錯誤,當然也會有許多人不認同這樣的看法。
環顧世界發展職業棒球國家以美日為主,強調的是運動和資本主義與市場的結合,而這也是棒球跟其他大部分運動比較不同的地方,棒球是很難廣泛普及化走入生活的運動,有極大的場地,人員裝備,球員人數,高運動傷害風險等限制,進入的門檻高,打棒球不是只有平常隨便找兩個人,你丟我接。
故棒球只適合往極端職業運動去發展,而球員也必須在很小的年紀開始培養,以打球為未來職志。相對的也容易造成球員有一天無法打球的時候,面對更大的求職困難。以打籃球來說,給你一顆球,一個籃框去練習自己就可以玩得很高興。很少人打籃球是以未來當籃球員為職志,一般以興趣為主,以運動健康的角度,也容易獲得一般家長的認同,運動傷害風險不高,而這些都是發展棒球受限制的地方。
比較美國兩大職業運動NBA跟MLB,職業籃球員大部分都有經過大學籃球階段的洗禮,心態與心智也相對成熟,這跟職業棒球員在高中階段或更早就接觸棒球甚至職業有很大的不同,這也代表棒球員在未來人生規劃發展上會遇上更多的限制,求職不易等等,也更不容易取得一般家長的支持。
所以,MLB需要藉由更多中南美國家球員來美國發展提供更多人才而非在國內培養,而觀眾進場觀賽也是以欣賞的角度,球員也是演員,來共同參與一場賽事。這也是本人喜愛看棒球的最大原因,因為觀眾喜愛看,看球員用一根棒子把球打的老遠,越出全壘打牆外,心中的感動是籃球穩穩的投籃命中無法相比的。
在美國,看棒球是很輕鬆的,家庭的,甚至吃吃喝喝歡度時光,是可以很悠閒的,走出戶外的一種觀賞性球類運動。可惜的是激情過後,回到一般人的家庭生活中,卻也如此的陌生與遙遠,一顆高中時期死黨幫忙拿回來的鷹俠等球員的簽名球靜靜的躺在收藏櫃裡,只能回味,個人從來也沒打過棒球。
以上談了這麼多,也點出了許多在台灣發展棒球運動的困境與瓶頸,這不是投入經費多寡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台灣內需市場太小,先天在發展職業運動原本就屬不易,而要發展棒球的難度更高,興建棒球場地的規格又很難挪用於其他運動,造成球場經營更不易,只能靠國家支持。問題在國家所要面對的不是只有棒球一項運動的發展,也容易造成預算的排擠。
人才獲得的問題,台灣棒球職業運動市場不大,所以主客觀條件上很難吸引更多其他國家更好的棒球運動員,甚至本身也有球員外流的危機,有時以台灣的棒球環境與本質去分析,個人對於棒球運動在台灣整個來說是悲觀的,但也是必然的結果,很難去怪政府或民眾任何一方不支持,而是有其太多在發展上先天條件的不足與限制。
樓主這文其實題意就已說的很明白"..冷眼集,不看好...."
所以結論會是這樣應該也不意外
撇開其他樓友說的那幾個搬不走的"大石頭"
我倒認為不應該對職棒運動那麼悲觀....
樓主願意寫這麼一大篇....我認為您對台灣的職棒已有一定的支持與感情
那又何必在此"冷眼"以待呢??
不能幫助它更好(例如多多買票進球場看球),也無需這樣吧....
至少它還算是一項能讓很多台灣人民激起熱情.愛國心.民族意識的運動
我覺得:多支持.多鼓勵.多加油....
您的觀點或許都有其來由,但....留給支持棒球.熱愛棒球的其他人一點空間是否好一點呢??
對於台灣的棒球發展,我只想說:給我們一個巨蛋球場吧!!
LINYENHUA wrote:
而現在...球迷長大了
有一套自己的哲學
總以為棒球就是應該要這樣玩...
打著為了職棒好的口號
不如己意的就咒罵、詛咒...
卻很少進場看球...
古巴的制度很健全嗎?
經營職棒真的有萬靈丹嗎?
態度決定高度...
想想自己能為棒球做什麼
而不是努力挑剔別人的缺點...
台灣棒球失敗的地方就是---
願意進場看球的人少,惡質嘴炮球迷太多
棒球怎麼玩本來就沒有一定
但是職棒怎麼玩卻有一定的路徑在那邊
除非有辦法有更強力的論證告訴大家
我們自己的玩法會玩的不比別人差,甚至更好
如果永遠要說態度態度,這種精神力的東西,那我們人類一直在物質在制度上面做演進幹麻?
就是因為今天沒有好的制度只好大家一直在那邊說態度
至於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些球迷永遠喜歡指責別人不進場
好像今天真的把全國當主場
進場都是自己支持球隊的球迷
然後別人支持制度的改變就是惡質嘴炮
至於古巴的例子
古巴的棒球根本不是職業聯盟
更不用說在他們制度底下也曾經發生過簽賭等醜聞
http://baseballdreamer.blogspot.com/2006/02/780.html
是你自己寫的嗎?
很像某學生所寫的體育作業
edward0425 wrote:
談到棒球,許多人會認為是台灣的國球,國球兩字聽起來有無限的沈重,而國際賽成績是我們最大的慰藉。
台灣發展棒球有其歷史背景,也或許是美麗的開始與錯誤,當然也會有許多人不認同這樣的看法。...(恕刪)
在開始有台灣球員在國外舞台發光發熱後
國際賽成績真的是你們最大的慰藉嗎?
這次亞錦賽中華隊表現
你有慰藉到嗎?
edward0425 wrote:
環顧世界發展職業棒球國家以美日為主,強調的是運動和資本主義與市場的結合,而這也是棒球跟其他大部分運動比較不同的地方,棒球是很難廣泛普及化走入生活的運動,有極大的場地,人員裝備,球員人數,高運動傷害風險等限制,進入的門檻高,打棒球不是只有平常隨便找兩個人,你丟我接。
故棒球只適合往極端職業運動去發展,而球員也必須在很小的年紀開始培養,以打球為未來職志。相對的也容易造成球員有一天無法打球的時候,面對更大的求職困難。以打籃球來說,給你一顆球,一個籃框去練習自己就可以玩得很高興。很少人打籃球是以未來當籃球員為職志,一般以興趣為主,以運動健康的角度,也容易獲得一般家長的認同,運動傷害風險不高,而這些都是發展棒球受限制的地方。...(恕刪)
你第二段的觀點很奇怪
把一般人的運動跟競賽渾為一談
你說籃球可以一個籃框就玩很爽
棒球兩個人也可以傳接球傳到天涯海角去啊
這跟你所言的"極大的場地,人員裝備,球員人數,高運動傷害風險等限制,進入的門檻高"
完全沒關係!!!
你想說的是棒球"運動"還是"職業棒球"?
edward0425 wrote:
比較美國兩大職業運動NBA跟MLB,職業籃球員大部分都有經過大學籃球階段的洗禮,心態與心智也相對成熟,這跟職業棒球員在高中階段或更早就接觸棒球甚至職業有很大的不同,這也代表棒球員在未來人生規劃發展上會遇上更多的限制,求職不易等等,也更不容易取得一般家長的支持。...(恕刪)
為甚麼高中生加入職棒會跟他未來人生規劃發展有衝突?
我看不到你的論點在哪?
edward0425 wrote:
所以,MLB需要藉由更多中南美國家球員來美國發展提供更多人才而非在國內培養,而觀眾進場觀賽也是以欣賞的角度,球員也是演員,來共同參與一場賽事。這也是本人喜愛看棒球的最大原因,因為觀眾喜愛看,看球員用一根棒子把球打的老遠,越出全壘打牆外,心中的感動是籃球穩穩的投籃命中無法相比的。
在美國,看棒球是很輕鬆的,家庭的,甚至吃吃喝喝歡度時光,是可以很悠閒的,走出戶外的一種觀賞性球類運動。可惜的是激情過後,回到一般人的家庭生活中,卻也如此的陌生與遙遠,一顆高中時期死黨幫忙拿回來的鷹俠等球員的簽名球靜靜的躺在收藏櫃裡,只能回味,個人從來也沒打過棒球。...(恕刪)
MLB有外援跟美國人打棒球是兩回是
運動歸運動
你該不會以為MLB全都是中南美球員所構成的吧?
然後
你該不會以為棒球只有"全壘打"吧?
你沒打過棒球不代表其他人也沒打
別太自以為
你沒做的不代表全世界都沒做!
edward0425 wrote:
以上談了這麼多,也點出了許多在台灣發展棒球運動的困境與瓶頸,這不是投入經費多寡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台灣內需市場太小,先天在發展職業運動原本就屬不易,而要發展棒球的難度更高,興建棒球場地的規格又很難挪用於其他運動,造成球場經營更不易,只能靠國家支持。問題在國家所要面對的不是只有棒球一項運動的發展,也容易造成預算的排擠。
人才獲得的問題,台灣棒球職業運動市場不大,所以主客觀條件上很難吸引更多其他國家更好的棒球運動員,甚至本身也有球員外流的危機,有時以台灣的棒球環境與本質去分析,個人對於棒球運動在台灣整個來說是悲觀的,但也是必然的結果,很難去怪政府或民眾任何一方不支持,而是有其太多在發展上先天條件的不足與限制。
...(恕刪)
你沒點出甚麼問題
完全都只講表面
現在棒球人才外流
跟你所講的都沒關係
最大的問題點在於台灣對於體育的政策
以及職業球團對於球員的打壓
下次請先把你要表達的主題是"棒球運動"還是"職業棒球"先想清楚
不然這種體育作業只能拿0分
我想時報鷹和俊國熊的老闆會大聲讚嘆您慧眼獨具、高瞻遠矚
在台灣職棒已經衰退了十多年的現在才提出您的看法,這...只能說事後諸葛人人會當
台灣無法發展起職棒環境嗎?我想未必
台灣發展職棒有一個最重要的利基,就是台灣民眾內心深處仍存在對棒球的熱情
如果不是這股熱情,還會有人半夜熬夜也要看王建民,上班也要偷著看王建民嗎?
支撐MLB收視率的,就是台灣民眾對棒球的熱情
只不過現在熱情需要一個宣洩的出口,所以球迷從不成材的中職轉到有小王的MLB罷了
正是因為中職不成材,畸形的制度,永無止盡的放水球傳聞
只要有球員被釋出,網路上馬上沸沸揚揚的討論內情不單純
這種無法取得球迷信任的職棒,傷害球迷的職棒,票房能好的起來才真是台灣奇蹟
我只能說,台灣的潛在棒球迷多的是,只要有好比賽,票房收視不會差
要如何把這些球迷再拉進球場,是中職務必要思考的,不過,我想難啦.......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