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野球時間>現在網路重播有延長版(隱藏版,限制級版)

裡面有幾篇當日標題講的都還不錯:
>快樂打棒球很難嗎?
>棒球不是台灣國球
>職棒的男盜女娼,棒球的仁義道德
...等等
本人是很佩服該位來賓教練對棒球的熱誠,雖然他的觀點也因為對棒球的熱愛而有一些的盲點,但有關台灣棒球運動癥結點的指出跟本篇的主題內容是大致相符的。
我跟這位許維智老師最大不同的看法只有,我對台灣的職業棒球發展是暫時找不到看好的理由,更多球迷脫離了學生身分,了解台灣社會風氣與基層棒球球員打球心態,台灣的棒球運動只有繼續向下沉淪,只靠少數人的努力是無法改變的,許多的問題點必須從根本去思考去改變才能有所為。
個人支持台灣有更好的打棒球環境,但不支持台灣目前的職業棒球運動。
試問,台灣發展職業運動內需市場這麼小,能當上職業球員的環境資源有限。更有許多已經不是快樂打棒球的年輕球員,我想只會繼續做出更多對台灣棒球運動的傷害,佔據更多媒體版面。
******************************************************************************
更新:
感嘆中職的墮落連帶的影響了部分球迷對球隊經營及規則的無知。
何謂明星賽球迷票選呢?
兄弟象從業餘開始經營建立起廣大球迷支持,兄弟某種程度就是代表中職,中職也無法沒有或失去兄弟。
要看中職請也接受兄弟存在的事實,兄弟擁有廣大的"全台"球迷,更是台北的在地球隊,歷史更是悠久比中職老,天時地利人和都在兄弟象這裡。
球迷可以選擇不看中職,但不要想看中職又不爽兄弟象而胡亂批評,昧於事實。
明星賽的票選結果很合理,也只反應了球隊經營的實力。
****************************************************************
原文:
談到棒球,許多人會認為是台灣的國球,國球兩字聽起來有無限的沈重,而國際賽成績是我們最大的慰藉(洋將或旅外助陣,讓大家快快走出打假球的陰影)

台灣發展棒球有其歷史背景,也或許是美麗的開始與錯誤,當然也會有許多人不認同這樣的看法。
環顧世界發展職業棒球國家以美日為主,強調的是運動和資本主義市場的結合,而這也是棒球跟其他大部分運動比較不同的地方,棒球是很難廣泛普及化走入生活的運動,有極大的場地,人員裝備,球員人數,高運動傷害風險等限制,進入的門檻高(就是要錢要場地要經費啦~

是故棒球只適合往極端職業類型運動去發展,而球員也必須在很小的年紀開始培養,以打球為未來職志,心態容易扭曲。相對的也容易造成球員有一天無法打球的時候,面對更大的求職困難(所以想辦法打假球,能先撈多少算多少)。以打籃球來說,給你一顆球,一個籃框去練習自己就可以玩得很高興。很少人打籃球是以未來當籃球員為職志,一般以興趣為主,以運動健康的角度,也容易獲得一般家長的認同,運動傷害風險不高,而這些都是發展棒球受限制的地方。
比較美國兩大職業運動NBA跟MLB,職業籃球員大部分都有經過大學籃球階段的洗禮,心態與心智也相對成熟,這跟職業棒球員在初中階段或更早就接觸棒球甚至職業有很大的不同,這也代表棒球員在未來人生規劃發展上會遇上更多的限制,求職不易等等(演演做粗工戲碼),也更不容易取得一般家長的支持。
所以,MLB需要藉由更多中南美國家球員來美國發展提供更多人才充人數而非在國內培養,而觀眾進場觀賽也是以欣賞的角度,球員也是演員,來共同參與一場賽事。這也是本人喜愛看棒球的最大原因,因為觀眾喜愛看,看球員用一根棒子把球打的老遠,越出全壘打牆外,心中的感動是許多運動無法相比的。
在美國,看棒球是很輕鬆的,家庭的,甚至吃吃喝喝歡度時光,是可以很悠閒的,走出戶外的一種觀賞性球類運動。可惜的是激情過後,回到一般人的家庭生活中,卻也如此的陌生與遙遠,一顆高中時期死黨幫忙拿回來的鷹俠等球員的簽名球靜靜的躺在收藏櫃裡,只能回味,個人從來也沒打過棒球。
以上談了這麼多,也點出了許多在台灣發展棒球運動的困境與瓶頸,這不是投入經費多寡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台灣內需市場太小,先天在發展職業運動原本就屬不易,而要發展棒球的難度更高,興建棒球場地的規格又很難挪用於其他運動,造成球場經營更不易,只能靠國家支持。問題在國家所要面對的不是只有棒球一項運動的發展,也容易造成預算的排擠。
人才獲得的問題,台灣棒球職業運動市場不大,所以主客觀條件上很難吸引更多其他國家更好的棒球運動員,甚至本身也有球員外流的危機,有時以台灣的棒球環境與本質去分析,個人對於棒球運動在台灣整個來說是悲觀的,但也是必然的結果,很難去怪政府或民眾任何一方不支持,而是有其太多在發展上先天條件的不足與限制。
文章最後
個人支持台灣有更好的打棒球環境,但不支持台灣的職業棒球運動。
試問,台灣發展職業運動內需市場這麼小,能當上職業球員的資源環境有限。更有許多已經不是快樂打棒球的職棒球員,我想只會繼續做出更多對台灣棒球運動的傷害,佔據更多媒體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