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會愛上一個人?——從榮格觀點解析吸引背後的心理機制

為何我們會愛上一個人?——從榮格觀點解析吸引背後的心理機制

在心理學的深層結構中,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提出「投射」(projection)概念,認為人在關係中往往並非愛上一個「客觀的他者」,而是對方身上所喚起的某種內在經驗或潛意識象徵。從這個角度來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吸引,背後蘊藏著深刻的心理動力。


以下是兩種榮格式的吸引動因解析:

一、我們愛上了「想成為的自己」

當一個人展現出我們內心渴望卻尚未實現的特質時,便可能引發強烈吸引。例如,你可能被某人自信、果斷或自由的氣質吸引,並非因為對方的「外在條件」,而是他喚起了你內心「尚未開發」或「被壓抑」的自我潛能。這是一種對「理想自我」的無意識追求,愛的對象,實則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內心渴望蛻變的部分。


二、我們愛上了「讓我們受傷的特質」

另一種吸引來源則更為複雜——當對方身上的某些行為模式或情緒特質,喚醒了我們未被療癒的過去傷痛時,心理便會產生一種「修復性的渴望」。例如,一個從小缺乏關注的人,可能會對冷漠又忽遠忽近的對象產生依戀,因為那種關係動態激活了童年經驗中未竟的情緒課題。愛,在此不再是單純的喜歡,而是潛意識中對修復與補償的需求。


投射的愛,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探索

榮格曾說:「人們真正愛的,其實是自己。」這並非自戀的表現,而是一種對自我整合的渴望。愛的對象之所以吸引你,不外乎兩種可能:他是你內心深處尚未成為的樣子,或者他揭開了你尚未療癒的創傷。


從心理動力學角度來看,所有關係的本質,都是自我認識的延伸。真正成熟的愛,是當我們意識到這些投射,並學會將他者還原為「他者」,同時也願意回到自身,理解並整合那些被吸引所牽動的情緒與課題。


小結:

人際吸引的背後,不只是性格互補、價值觀契合,更多時候是一場潛意識的共振。若我們能在關係中保持覺察,就能將愛情從「依附與幻想」提升為「成長與療癒」的歷程。

2025-07-25 16:29 發佈
若能學會在關係中保持這種覺察,那麼愛情就不再僅僅是浪漫的依附或幻想,而是成為一個深刻的成長與療癒的歷程,引導我們走向更完整的自我。


正如我所說的

人活著就是沒事找事
這好酷喔
愛上一個人是建立在性愛的基礎上ㄚ,性愛對上了,什麼都對上ㄌ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