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如上
在我們的日常經驗中,「配對」或「綁定」(bonding)的概念,不僅僅是一個比喻,它實際上根植於大腦如何處理並映射外界的方式。這種綁定是一個認知過程,我們將內在的表徵(mental image)與現實世界的物體或經驗進行配對。這就像藍牙(Bluetooth)設備如何相互配對一樣,我們的大腦形成與外部刺激的連結,激活神經迴路(neural pathways),模擬一種「虛擬」的綁定。
心理配對是如何運作的?
這種心理配對始於我們對現實世界的經驗。我們的大腦創造出一個心理模型(mental model)或映像,將外部物件映射到一種結構化的記憶(memory)形式中。這個過程可以類比於設備如何通過藍牙配對來識別和連接——需要經過識別、認證,並且形成一個持續的連結。
就像藍牙設備在保持連接範圍內能夠持續配對一樣,我們與物件或概念形成的心理綁定,會隨著那些神經迴路的觸發或記憶的加強而保持活躍。我們的內在映像(internal representation)在這個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幫助我們在不同的情境中持續感知和反應。
如何持續激活心理綁定?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即使在外部刺激不存在的情況下,我們仍然能夠持續激活這些心理綁定。這是通過記憶的方式實現的,大腦可以重新訪問並與這些心中映像互動,模擬與現實世界物件的綁定經驗。這種持續的激活是我們心理框架的核心功能,讓我們在實體已不再存在的情況下,仍能保持情感或認知上的聯繫。
本質上,與心中映像的綁定,並不是直接與外界的實體綁定,而是與大腦在我們內心心理空間中創造的表徵進行綁定。這些內在映射(internal mappings)通過神經迴路的激活,使我們能夠感知、記住並有意義地反應外界的事物。
結論:綁定的錯覺
當我們認為自己與外部世界綁定時,實際上我們是在與自己心中的內在表徵綁定。我們的大腦構建了一個虛擬的現實模型,通過持續激活這些心理映像,創造了一種與外界綁定的錯覺。這種複雜的神經機制讓我們能夠形成情感和認知的聯繫,與周圍的環境互動,甚至處理抽象的概念。
這一觀念強調了大腦如何精密地處理、存儲並持續與周圍世界的關係——並非通過直接與物理世界的連結,而是透過我們所創造的心理模型進行互動。這樣的綁定過程,讓我們能夠在心理層面感受到與外界的聯繫,實則根源於我們自身的心中映像。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