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看過民國90年的人口統計,發現當時40-49歲女性從未結婚者僅有4%,而當時40-49歲差不多是民國41-50年次,換言之民國50年以前的女性,只要不是身心障礙者,那怕矮,肥,面容不佳,或是家境不好,在適婚年齡依然可以嫁掉,只是嫁的對象相對可能比較沒那麼好就是,跟現在情況相比差了很多,為什麼呢?
arlo1011 wrote:我有看過民國90年的...(恕刪) 那裡看到的,有沒有公信力,台灣經濟有閒會做這樣的統計真是嚇人啊現在什麼年代了,結不結婚重要嗎?樓主是傳統中高齡還是被家族壓力喘不過氣台灣風氣多自由,像我也只是看到樓主這篇就直覺回問猜測不怕走在路上被認出被打死,時代不同啦
因為那個年代的女性在適婚年齡的時候並沒有多少就業機會無法自立的情況下當然是走入婚姻,做全職家庭主婦即使是經濟起飛的時候也有極大的比例是在家工作,比如說縫棒球或毛衣加工現在是已婚也得走出家庭才能找到工作機會,變成家庭事業兩頭燒就算有意當全職主婦,男人的收入也扛不住了更何況男人對於全職主婦有些心態完全就是一副給你恩惠的嘴臉橫豎都得去工作,誰要結婚累自己
arlo1011 wrote:我有看過民國90年的人口統計,發現當時40-49歲女性從未結婚者僅有4%,而當時40-49歲差不多是民國41-50年次,換言之民國50年以前的女性,只要不是身心障礙者,那怕矮,肥,面容不佳,或是家境不好,在適婚年齡依然可以嫁掉,只是嫁的對象相對可能比較沒那麼好就是,跟現在情況相比差了很多,為什麼呢? 你可以去公務機關或公立中小學校,看看那些50年次以前女性從未結婚者,比例會比你想像的高.結論是,賺錢的能力真的很重要.
這個答案不是很簡單嗎? 以前女性一生的目標就是找個老公嫁了,婚後相夫教子,人生的後半輩子就這樣過了,如果到了適婚年齡一直沒有找到滿意的另一半就不惜降低標準隨便找個男人嫁了也不要單身一輩子,為什麼有"曠男怨女"卻沒有"怨男曠女"的原因就是以前的女性寧可嫁給條件不好的老公悔恨一輩子也不要當個剩女,但是女性主義抬頭後,現代女性有能力不靠老公也可以自己養活自己,再加上眼光也高了,如果過了適婚年齡一直沒遇到理想的另一半寧可終生不嫁
柏偉169 wrote:現在景氣不好,怎麼會拿以前來比那個年代男生不一定有房都可結婚1985以前女多男少1986以後出生的人口結構男多女少) 你講到重點了,現在景氣不好,就拿軍公教來鞭,尤其是退休軍公教.那2,30年前那些因為穩定而選擇軍公教,又被現今大眾及政府清算,他們情何以堪?以上是題外話.我想講的是,就算是2,30年前(民國50年前從未婚女性),如果當初選擇軍公教(當時百業發達,就是求穩定),光養自己一個人就措措有餘.在以前那個年代,根本不需要老公養.如果能撐到現在的(民國50年前從未婚女性),雖然不能致富,只要不要亂投資,身上必定有非常多桶金可以養老.不知道你回文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