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朋友聚會,大家說起帶娃的辛苦、婚姻的不易,就有人感慨說:現在的年輕人,真是越來越難將就了,稍有不合就接受不了,換做那時的我們,是不是也會如此呢?
這是一個小婦人的心聲,聽得出話裡有滿心的羨慕。儘管我知道她轉身,還是會繼續為孩子撐起一片沒有風浪的天空,仍能理解那未被滿足的少女心。
其實,當你一個人忙裡忙外的帶孩子、一個人面對生活中的瑣碎、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的操持一切,就會明白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將就,為什麼不願用一個人的瀟灑恣意,換來兩個人的委曲求全。畢竟,生活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的,只是過著過著就狼狽了,就開始不甘心了。
1
也許單身的你也一樣,因為太想要過得幸福,於是抱著不將就的態度,誓要將單身進行到底。
假如我們能清楚自己想要的,那自然是最好,可是假如我們不清楚,那你有沒有想過:你的不將就,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完美主義呢?
我的朋友英子眼看就要三十一了,還是沒有順眼的青年,入得了她的法眼。每逢過節,父母就急的上躥下跳,可是想到她完美的擇偶要求,大家都覺得為難。面對親友的一致責難,她滿心委屈的跑來跟我說:難道不將就是我的錯嗎?難道人活著,就得這麼為難自己,跟不喜歡的人在一起嗎?那樣的婚姻有什麼意思,也不是我想要的愛情。
是的,這是一個人人都想要自我滿足的時代。
愛情越來越成為滿足自我的一種方式,如果不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如果這個人不是我腦海刻出的標杆,那如何使得。其實,更要命的是,很多女人接受不了被男人物化,記得一個女孩曾憤憤的跟我說:賺得了鈔票、撒得了嬌;上得了檯面又不好強,還要做得來保姆兼得的了廚娘,生的了孩子顧得了家,那他幹嘛不去找一個充氣娃娃呢?
2
那麼,問題來了。
假如兩個都渴望自我滿足的人遇到一起,你說會發生什麼事呢?自然就算再好的人,也容易看他這裡還不夠、那裡也不成,到頭來各自窩了一肚子火,覺得對方一堆問題,自己可不能將就了。
事實上,雙方都有理,自己沒法將就的故事,比比皆是。比如,你會隨時聽到要離婚的女人說:對方如何不體貼,婚後家務不做、老婆心情不管,不求上進還打遊戲,總之讓人無法忍受。男方也是各種吐槽,比如傷自尊、買買買、愛嘮叨,然後他也不想將就了。最後生活就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所以,在完美主義的影響下,不將就慢慢的就變成了生活中的陷阱,或者你看誰都不合適、或者漸漸婚姻就變成一座圍城。試想,在這樣你爭我搶的婚姻關係裡,關係要如何深入、愛又該如何流動呢?
3
當然,首先得承認,不將就是一種人生態度,它並無好壞之分。我們要弄清楚的是,自己不將就的到底是什麼,因為天底下並沒有完美的關係。
假如我們因為某個人的小小錯誤,就將對方Pass了,如果我們僅僅將交往物件工具化,甚至不能看見ta本身,那麼ta的生命力也就隨之失去了。抱著這樣的態度找物件,恐怕一生也難以有完美的關係。
完美主義總是以滿足自我需求為最高宗旨,這種思維看上去它更像一個跟隨自我需求變化的變色龍。
抱持此種態度女性,看上去會很有主見,好像非常明確自己想要什麼不要什麼,但向內看去卻是一片空虛的黑洞。她更像是在尋求一個完美的寄主,來全面滿足自我需求,而並非找一個不完美的伴侶。這其中常常隱含著一種“我自己是不行的,我是弱的,我做不到,所以需要一個完美男人來滿足我”。
而從男性的角度來說呢,他們更願意將女性物化,活在男權思維裡無法自拔。它常常隱含著你當然得服從我、滿足我。這種思維模式,用榮格的集體潛意識更能說的通,它是一種不自覺的存在,無關我們的頭腦。
但親愛的姑娘,如果你想的僅僅是一個人屈就滿足,而在這段關係中,沒有注入精神核心,沒有發展出真正的自我,僅僅滿足世俗意義上的社會價值感,又怎會確定自己能幸福呢?
物化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我們物化了彼此,就越來越難以交流,更加無法一起創造溫暖的家庭環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閉上了眼睛,還矇蔽了自己的心,愛也就無處遁形了。
4
就像一開始提到的小婦人,在婚姻之初,她也是在找一個能滿足自己需求,想要有一個人來好好“愛”自己。然而,老公更願意將其看成一個容易控制的物件。
假如她有一天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權利早已握在自己手中,她就不需要尋找一個完美的伴侶來滿足自己了;當男人真正看見她是一個有靈魂的人,真正去尊重這個生命,他們才能彼此接納、彼此照見、相互扶持,也才能真正從這種物化中解放出來,在相愛的環境中,創造出生活的美好。
你的“不將就” 也許等不來幸福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