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常觀看兩性與感情之文章,有感而發,為什麼傳統不好?婚姻問題的產生?什麼高富帥?婆媳問題?不能同住?女性要工作要經濟自主?結婚一定要有房有車?一定要月入幾十萬才有資格論婚嫁?等等...
故而發表本文,想了解01網民的看法與觀念,在討論的過程中尋找答案..藉以了解"兩性交往"到走入"婚姻制度"有更具體的認知.
以下為本文..先發表自己的論點..作為討論的起點.
傳統觀念=父權社會
女方嫁入男方,生活以男方為主,養育回報男方父母親。
女方的原生家庭,如果有事,男方應表關切但不介入。
因為女方的原生家庭有男丁,所以女方出嫁後不應再以原生家庭的女兒自居,過問原生家庭大小事。
包含家產及照顧父母親,因為由女方原生家庭的男丁負責。一個家族的興衰主要是看男丁。
所以有沒有嫁對人很重要。
如果男女雙方都是一樣的觀念根本不會有問題產生。因為都認同這個婚姻制度遊戲規則。
反之如果是母權社會也不會有問題。因為都有應盡的義務與責任。也確認了血統傳承不混亂。
(如果有興趣可以去了解姓氏與血統的由來,為什麼會有姓名的因由,近親通婚等等問題)
現在因社會型態改變,女性主義抬頭,經濟自主後,女性有權分家產也想要照顧自己的父母親,所以女性的立場等同男丁。打破原有父權社會結構。
女方出嫁後提出雙方父母都要照顧,家事一起做,要工作,小孩也要跟母姓等等,凡事以新婚家庭為主的觀點出發,這樣的家庭結構就變成雙頭馬車,在這樣的情況下溝通與協調就變成非常重要,但是溝通與協調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普遍的人根本不擅長,所以婚姻問題就產生了。
現今社會剛好卡在由父權社會結構進化到男女平權社會結構的中間,是過渡時期,對於平權社會一知半解,也拋不開原有父權社會的結構。但凡事以自己為出發點的觀念卻已成為主流,不管父權社會結構還是平權社會結構,只挑自己有利的條件執行或拿出來說嘴,姓氏也可以改變等。只為了達到自己認為的平權,可以想像以後的社會結構會變成什麼樣。
1.因為姓氏可以改變,產生血統混亂,近親通婚而不知,產生病變不優良的下一代。
(也許現在地球人口過多,沒什麼影響,但在古代是有可能導致滅種的因素。)
這點我得澄清一下,提出這點是姓氏跟血統真的是有關係的,姓氏的由來跟立足點是在古代,時空背景與現代不同,以前古代部落群居去哪都靠雙腳,所以通婚不會去國外,想點明的只有這點,加上只是突然在想人為什麼會有姓氏?總不會莫名其妙的睡覺起來所有人突然覺得要有名字吧,後來就去找估狗大神,才了解到因由。現在全球人口幾十億,又可以飛來飛去,血統其實已經不是重點。
可以思考的是血統問題為什麼現代還會一直存在?幾代後的基因才不會影響?以後通婚前是否要查對方祖宗十八代的由來才可以通婚?
假設AB夫婦住大安區,生了4個各取一半A姓B姓,這些小孩長大後生子又取C或D,也許又住在大安區,幾代後又一直住在大安區,這樣姓氏變來變去如何分的清,這只是我的假設而已,提供一個思考方向。
(現代人心聲:這關我啥事?那是幾代人後的事情?我都已經作古了)
2.女性要工作權幫家裡分擔經濟,其實這已是個好現象,但是家庭事誰來掌控,小孩的照顧?
長輩的照顧?等等問題就會浮現。
(經濟能力強的可以請瑪麗亞?保母?送安養院?人倫何在?不可抹滅的事實是女性在家庭所扮演的角色
的重要性遠大於男性,男性在外拼經濟只是為養家活口,不是以物質享受為前提。)
(現代人心聲:我幹嘛嫁過去當瑪麗亞,我是要當少奶奶的命。我自己工作都可以過得很好,不需要
男人養,也不用看別人臉色。反之男性也是想我幹嘛娶個神明回家供奉,我自己也可以過得很好。)
3.如果現代人都已是這樣的觀念,男女雙方誰也不欠誰各自養活自己及自己原生家庭,這樣婚姻制度是
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性?若已組成家庭的權責又如何分配?養育小孩?若經濟能力不夠好不能請瑪麗亞?
保母?送安養院?條件不足不能結婚?沒有結婚資格,以免造成社會亂源?
(現代人心聲:賺錢比較重要,有錢說話都可以比別人大聲,有錢有車有房子,生活就是吃喝玩樂,
在別人的羨慕中度過,有錢就是高人一等。)
4.何謂平權?是建立在金錢上與物質上的表現?是否一定在金錢與物質上的提供對等下,才能產生婚姻
關係?這讓我想到"門當戶對"這個詞,他其實是個產生良好婚姻關係的條件之一,是有道理的,其中
包含雙方的生長背景、家庭教育、觀念等,使婚姻後在觀念上、行為上、認知上相近,不會出現無法
溝通的現象。
(相親的方式也是同樣的概念)
5.現代人喜歡自由戀愛,相親,笑死人什麼時代了。
愛?什麼是愛?交往的時候喜歡問你愛不愛我?愛可以當作婚姻關係的優先條件嗎?大部份的人都是因
為喜歡而在一起因為了解而分開,最後共組家庭又走的長久的大部分都不是以愛為選擇優先條件,
所以在交往時期換好幾個女友男友其實就是在尋找可以共組家庭的對象,這個行為也是一個篩選過
程,實屬正常。
(等同相親的概念,都是在以婚姻關係是否可以長久的前提下。)
(現代人心聲:當然要有愛才會結婚,有愛婚姻才會幸福美滿?哪天你不愛我了我們就離婚吧。)
6.最後想問從交往到走入婚姻制度,的差別是什麼?
交往時:要說愛、吃喝玩樂。
結婚後:要說錢、要二人世界、父母是什麼?-->給錢、送養老院。小孩是什麼?-->請保母照顧。
家事-->請瑪麗亞。把問題責任丟出去,繼續過二人世界。
女性觀點:若達不到以上要求,下一個男人會更好。
男性觀點:一定要有錢,不能有其他選項。有錢什麼都好辦。
以上..為個人粗淺的看法..感謝您有耐心看完
shinjrs wrote:
近來常觀看兩性與感情...(恕刪)
不管去哪邊的兩性版
基本上跟在看台灣八點檔連續劇是一樣的
兩性的問題是已經深入骨子血液裡了
就算將來會改變
那也是要好幾世紀後的事情
誠品書局的政治類+社會類+歷史類
和兩岸的文學
可以找到討論兩性的書籍
日本的古裝劇大河劇系列
可以看到兩性不平等的淵源
因為中國大陸+台灣沒那種能力拍那種歷史寫實記錄片
大陸跟日本都是父系社會+男尊女卑...所以差異不大(對待兩性方面非文化上)
有些大陸還是香港導演拍個古裝國片也可以看看
歐美古代的歷史寫實紀錄片也可以了解
東西方在兩性議題上的差異
有時間去75歲以上老人聚集的公園+運動活動場所
找他們聊天聽他們講古
最後就是當個花木蘭跟男人生活在一起
也可以快速了解男人的想法
這些地方所學到的會比較實際+有參考價值
去深入了解之後再回來看看自己發的這篇文章
就知道自己的答案跟想法是對是錯
說個小故事吧
文筆非常不好請多包涵
小弟的奶奶今年88了老是會講以前的事情
她說她15歲的時候在家裡幫忙種田
有天工作被我爺爺看到了說要娶我奶奶當妻子
7天內就雙方的爺爺奶奶(我爺爺的爺爺)敲定婚事+完婚
嫁進來之後工作一樣做家事一樣全包
吃飯的時候由女人負責煮
全部煮好上桌後由男人先吃飯
全吃飽下餐桌由小孩開始吃飯
全吃飽下餐桌由女性長輩+姑姑先吃飯
全吃飽下餐桌剩下還沒吃的媳婦才開始吃飯
家裡的家規是最後吃飽的要負責清洗+收拾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平時主要工作就是種田(爺爺奶奶2個人)
要是有朋友來找我爺爺喝酒
我爺爺就閃人了~~剩下田裡工作就是奶奶全包
又因為家裡吃飯時間是固定的
所以在田裡拼命做只是為了要準時煮飯給家人吃
早期晚上沒活動娛樂都是和離居聊天打屁
到我父母這一代呢4~5年級生
一樣我父母婚事我爺爺奶奶說了算
所以我父母也沒所謂的感情~~只是做人的義務
我媽也沒說話~因為那是外婆教他女人天生要幹嘛
我外婆也是由她外婆那學來的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就是女人該做的
吃飯一樣比照從前
所以小時候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吃飯都沒坐在一起吃
就算過年團年飯也一樣分批吃
誰最後吃完誰就要洗餐盤清桌面
晚上一樣外面天黑女人就不能出門
所以小時候老是搞不懂為啥天黑了就要上床睡覺
為啥每次天黑都會夫妻+婆媳吵架
很多事情是一體兩面的
女人在長古以來的弱勢下想要在男人世界生存
就必須要"忍"+"犧牲"+"委曲求全"
就只為了要存活下來
而老一輩的用自己的親身經驗去保護下一代的女子
一代傳一代使女人能存活至今
女人不會反抗阿
如果去了解過後用簡單的白話文來說女人只是比畜生還高一階的動物
男人有絕對權力可以主宰女人的生死
反抗只是跟螻蟻一樣被隨手捏死而已...
所以古時女人基本上還是聽命於男人+男人的附屬物為主
這種觀念跟制度當然慢慢在瓦解
但已經固蒂根深好幾千年了
不是一時想改革就能撼動的了的
PS.如果樓主是嘴養想找個主題炮
那這個人寫的這篇看法~~請直接無視掉或刪除

事實上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對這種問題的研究也是汗牛充棟
只不過要讓這些學者寫出「社普文」很有困難(就是怎樣把學術研究變成一般人普通的讀物)
每個文化和時代對於婚姻和家庭的看法都不一樣
還有宗教之類的因素 以及一些特定時代的特定產物
(例:以前的空軍眷村 寡婦特別多 或是戰亂分隔造成的重婚之類 還有現在大陸鄉下因為女人太少就去城市拐賣婦女多人共妻 以及因為強制一胎化造成的擇偶問題)
所以完全不是一個可以一概而論的對象
01討論的狀況多半都是台灣都市化小家庭產生的現象
當然背後也都是台灣都會區現時流行的價值觀混合了台灣人城鄉遷徙的生活習慣形成的 裡面也充滿了漢人傳統婚姻的思維和工商社會價值的激烈衝突
三四十年前台灣社會還會討論該不該讓女人念大學
因為社會上普遍認為女人長大就是應該結婚走回家庭
讓這些最後回去相夫教子的女人念大學基本上是一種國家教育資源的浪費
可見女人屬於家庭是一種當時社會的預設值
媽媽不幫孩子做飯帶便當 表示她母職有虧
可是同樣的 當時的父親也要完全負起經濟來源的責任
各位版友可以去訪問一下自己的母親或是女性長輩
(最好是有受過高等教育 專科以上程度的母親)
問一下她 如果可以重來一次 她還會不會想過這樣的生活
過去因為女性相夫教子是預設值
即使是有在外工作的婦女 一樣回家要處理無盡的家事
即使是純家庭主婦的生活負擔也不小 兼副業拼生活的人非常多
疲憊的結果就是容易教養出對家庭焦慮的孩子
這種疲憊的母親 對於她的女兒來說 就是最好的負面教材
特別是她的女兒也受了比較好的教育 見過更多的人
至於兒子因為看到爸爸回家什麼都不必做 反正事情都有媽媽做
他也開心的學著做個既得利益者 對妻子的期待形象從一開始就有問題
這種蠟燭兩頭燒的女人 活得一身怨氣
處理這股怨氣的方法 有幾種
第一種是 認命、自我洗腦
她必須強迫自己相信這種痛苦的生活是應該的
所以她灌輸自己的女兒說 女人就是要認命 而且 妳若是優秀會讀書
妳更不應該在家庭上失敗
但是這基本上是言行衝突的 母親的痛苦女兒不會看不見
所以女兒很容易對婚姻內的責任與權力感到懷疑
第二種是 控制家人的生活
如果丈夫控制不了就控制小孩
(眾所週知 控制丈夫過於嚴厲通常導致外遇)
什麼都要聽她的 兒女都是為了取悅她而活
家人的服從可以換取她對婚姻的信心
當然這種過度控制下養出懶惰的媽寶和眼高於頂的公主都很容易
媽寶不難理解 公主呢?因為女兒也會複製母親的挑剔和嚴苛
這不就變成了01鄉民人人喊打的公主?
這種高壓的母親也容易把孩子往外推
缺乏自信的孩子 想要逃走但又習慣服從
兒子往往亂娶 女兒往往亂嫁
繼續複製上一代的痛苦
對金錢病態的重視當然是來自於過去貧窮生活的記憶
所以窮過的人家 就會希望錢越多越好 越有安全感
又加上我們父母輩的人趕上了經濟起飛的年代
所以代溝在於 父母親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現在年輕人這麼難賺錢
這不能怪他們 那是一個美好年代 我們就是沒有趕上 如此而已
當然就算把各位鄉民送回過去 各位也不會覺得那是美好年代
因為錢雖然可以賺 但是還是要付出代價 比方說沒那麼多汽車單眼單車可以玩之類的(誤)
因為難賺錢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雙薪還是唯一的選擇
殘酷的是 我們多半並沒有意識到 金錢的困境
(別忘了金錢觀也跟家庭出身多少有關)
童年青春期舒服的生活已經根深柢固的養成了所謂生活品質不可妥協的價值
因為我們的父母願意投資我們 我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應該投資孩子
我們就是不會接受我們很可能付不起的真相
大家對中產階級生活的想像非常單一
都是大台北有房 好學區 有車 假日可以出去玩 最好是常常出國
只要我們對幸福家庭的想像還固著在這裡
痛苦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台灣因為不是宗教國家 婚姻這件事情是純粹的利益取向
談平權問題不會有人跟你講聖經保羅書信那一套
再加上台灣的制度是稅收很少 剩下的事情都丟給家庭自行消化
家庭規模縮小 無可避免的把育兒和養老這些事情變得很嚴重
在過去因為兄弟姐妹多 家庭主婦多 這些工作被家庭成員稀釋
現在因為少子化 育兒和養老全部落到小夫妻頭上時
大家才發現這些事情的巨大和痛苦
制度沒有跟上 大家也不信任制度
(我們是個很奇怪的地方 事事都想要政府解決 事事都覺得政府不該管)
可是孩子還是要生 老人還是要病要死
婚姻這件事 不焦慮 不痛苦 都難
歡迎各位補充.......
shinjrs wrote:
傳統觀念=父權社會
女方嫁入男方,生活以男方為主,養育回報男方父母親。
女方的原生家庭,如果有事,男方應表關切但不介入。
因為女方的原生家庭有男丁,所以女方出嫁後不應再以原生家庭的女兒自居,過問原生家庭大小事。
包含家產及照顧父母親,因為由女方原生家庭的男丁負責。一個家族的興衰主要是看男丁。
所以有沒有嫁對人很重要。
如果男女雙方都是一樣的觀念根本不會有問題產生。因為都認同這個婚姻制度遊戲規則。
反之如果是母權社會也不會有問題。因為都有應盡的義務與責任。也確認了血統傳承不混亂。
(如果有興趣可以去了解姓氏與血統的由來,為什麼會有姓名的因由,近親通婚等等問題)
現在因社會型態改變,女性主義抬頭,經濟自主後,女性有權分家產也想要照顧自己的父母親,所以女性的立場等同男丁。打破原有父權社會結構。
女方出嫁後提出雙方父母都要照顧,家事一起做,要工作,小孩也要跟母姓等等,凡事以新婚家庭為主的觀點出發,這樣的家庭結構就變成雙頭馬車,在這樣的情況下溝通與協調就變成非常重要,但是溝通與協調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普遍的人根本不擅長,所以婚姻問題就產生了。
現今社會剛好卡在由父權社會結構進化到男女平權社會結構的中間,是過渡時期,對於平權社會一知半解,也拋不開原有父權社會的結構。但凡事以自己為出發點的觀念卻已成為主流,不管父權社會結構還是平權社會結構,只挑自己有利的條件執行或拿出來說嘴,姓氏也可以改變等。只為了達到自己認為的平權,可以想像以後的社會結構會變成什麼樣。
1.因為姓氏可以改變,產生血統混亂,近親通婚而不知,產生病變不優良的下一代。
(也許現在地球人口過多,沒什麼影響,但在古代是有可能導致滅種的因素。)
(現代人心聲:這關我啥事?那是幾代人後的事情?我都已經作古了)
2.女性要工作權幫家裡分擔經濟,其實這已是個好現象,但是家庭事誰來掌控,小孩的照顧?
長輩的照顧?等等問題就會浮現。
(經濟能力強的可以請瑪麗亞?保母?送安養院?人倫何在?不可抹滅的事實是女性在家庭所扮演的角色
的重要性遠大於男性,男性在外拼經濟只是為養家活口,不是以物質享受為前提。)
(現代人心聲:我幹嘛嫁過去當瑪麗亞,我是要當少奶奶的命。我自己工作都可以過得很好,不需要
男人養,也不用看別人臉色。反之男性也是想我幹嘛娶個神明回家供奉,我自己也可以過得很好。)
3.如果現代人都已是這樣的觀念,男女雙方誰也不欠誰各自養活自己及自己原生家庭,這樣婚姻制度是
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性?若已組成家庭的權責又如何分配?養育小孩?若經濟能力不夠好不能請瑪麗亞?
保母?送安養院?條件不足不能結婚?沒有結婚資格,以免造成社會亂源?
(現代人心聲:賺錢比較重要,有錢說話都可以比別人大聲,有錢有車有房子,生活就是吃喝玩樂,
在別人的羨慕中度過,有錢就是高人一等。)
4.何謂平權?是建立在金錢上與物質上的表現?是否一定在金錢與物質上的提供對等下,才能產生婚姻
關係?這讓我想到"門當戶對"這個詞,他其實是個產生良好婚姻關係的條件之一,是有道理的,其中
包含雙方的生長背景、家庭教育、觀念等,使婚姻後在觀念上、行為上、認知上相近,不會出現無法
溝通的現象。
(相親的方式也是同樣的概念)
5.現代人喜歡自由戀愛,相親,笑死人什麼時代了。
愛?什麼是愛?交往的時候喜歡問你愛不愛我?愛可以當作婚姻關係的優先條件嗎?大部份的人都是因
為喜歡而在一起因為了解而分開,最後共組家庭又走的長久的大部分都不是以愛為選擇優先條件,
所以在交往時期換好幾個女友男友其實就是在尋找可以共組家庭的對象,這個行為也是一個篩選過
程,實屬正常。
(等同相親的概念,都是在以婚姻關係是否可以長久的前提下。)
(現代人心聲:當然要有愛才會結婚,有愛婚姻才會幸福美滿?哪天你不愛我了我們就離婚吧。)
6.最後想問從交往到走入婚姻制度,的差別是什麼?
交往時:要說愛、吃喝玩樂。
結婚後:要說錢、要二人世界、父母是什麼?-->給錢、送養老院。小孩是什麼?-->請保母照顧。
家事-->請瑪麗亞。把問題責任丟出去,繼續過二人世界。
女性觀點:若達不到以上要求,下一個男人會更好。
男性觀點:一定要有錢,不能有其他選項。有錢什麼都好辦。
以上..為個人粗淺的看法..感謝您有耐心看完
shinjrs wrote:
近來常觀看兩性與感情...(恕刪)
Bertholt wrote:
2012-08-25 21:07 by Bertholt您拋出的這個問題實在過於巨大
事實上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對這種問題的研究也是汗牛充棟
敝人也有感於現在社會價值觀混亂,年輕一代所接觸到的訊息過於龐大,尤其是電視資訊的洗腦影響甚大,觀察八點檔連續劇內容,偶像劇內容,充滿著畸形的價值觀,從小耳濡目染不受影響很難,當其從校園走出到社會,才發現現實生活其實跟腦袋瓜想的是不一樣的,頓時開始懷疑現實社會是真的嗎?出現無法面對現實的情況,一種是勇敢面對,一種就是逃避繼續關在自己的想像世界,反而去相信世界有很多郭台銘,很多高富帥的人,有一天自己也會是那其中之一,生活上的享受是必然的,有天會遇到高富帥的人用龐大的場面娶我回家當少奶奶。真正面對現實是困難的。最後才發現自己只是個月領22K不起眼的上班族,或者李富少60人的其中之一。
最後感謝大大發表觀點與看法...
Bertholt wrote:
您拋出的這個問題實在過於巨大
事實上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對這種問題的研究也是汗牛充棟
只不過要讓這些學者寫出「社普文」很有困難(就是怎樣把學術研究變成一般人普通的讀物)
每個文化和時代對於婚姻和家庭的看法都不一樣
還有宗教之類的因素 以及一些特定時代的特定產物
(例:以前的空軍眷村 寡婦特別多 或是戰亂分隔造成的重婚之類 還有現在大陸鄉下因為女人太少就去城市拐賣婦女多人共妻 以及因為強制一胎化造成的擇偶問題)
所以完全不是一個可以一概而論的對象
01討論的狀況多半都是台灣都市化小家庭產生的現象
當然背後也都是台灣都會區現時流行的價值觀混合了台灣人城鄉遷徙的生活習慣形成的 裡面也充滿了漢人傳統婚姻的思維和工商社會價值的激烈衝突
三四十年前台灣社會還會討論該不該讓女人念大學
因為社會上普遍認為女人長大就是應該結婚走回家庭
讓這些最後回去相夫教子的女人念大學基本上是一種國家教育資源的浪費
可見女人屬於家庭是一種當時社會的預設值
媽媽不幫孩子做飯帶便當 表示她母職有虧
可是同樣的 當時的父親也要完全負起經濟來源的責任
各位版友可以去訪問一下自己的母親或是女性長輩
(最好是有受過高等教育 專科以上程度的母親)
問一下她 如果可以重來一次 她還會不會想過這樣的生活
過去因為女性相夫教子是預設值
即使是有在外工作的婦女 一樣回家要處理無盡的家事
即使是純家庭主婦的生活負擔也不小 兼副業拼生活的人非常多
疲憊的結果就是容易教養出對家庭焦慮的孩子
這種疲憊的母親 對於她的女兒來說 就是最好的負面教材
特別是她的女兒也受了比較好的教育 見過更多的人
至於兒子因為看到爸爸回家什麼都不必做 反正事情都有媽媽做
他也開心的學著做個既得利益者 對妻子的期待形象從一開始就有問題
這種蠟燭兩頭燒的女人 活得一身怨氣
處理這股怨氣的方法 有幾種
第一種是 認命、自我洗腦
她必須強迫自己相信這種痛苦的生活是應該的
所以她灌輸自己的女兒說 女人就是要認命 而且 妳若是優秀會讀書
妳更不應該在家庭上失敗
但是這基本上是言行衝突的 母親的痛苦女兒不會看不見
所以女兒很容易對婚姻內的責任與權力感到懷疑
第二種是 控制家人的生活
如果丈夫控制不了就控制小孩
(眾所週知 控制丈夫過於嚴厲通常導致外遇)
什麼都要聽她的 兒女都是為了取悅她而活
家人的服從可以換取她對婚姻的信心
當然這種過度控制下養出懶惰的媽寶和眼高於頂的公主都很容易
媽寶不難理解 公主呢?因為女兒也會複製母親的挑剔和嚴苛
這不就變成了01鄉民人人喊打的公主?
這種高壓的母親也容易把孩子往外推
缺乏自信的孩子 想要逃走但又習慣服從
兒子往往亂娶 女兒往往亂嫁
繼續複製上一代的痛苦
對金錢病態的重視當然是來自於過去貧窮生活的記憶
所以窮過的人家 就會希望錢越多越好 越有安全感
又加上我們父母輩的人趕上了經濟起飛的年代
所以代溝在於 父母親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現在年輕人這麼難賺錢
這不能怪他們 那是一個美好年代 我們就是沒有趕上 如此而已
當然就算把各位鄉民送回過去 各位也不會覺得那是美好年代
因為錢雖然可以賺 但是還是要付出代價 比方說沒那麼多汽車單眼單車可以玩之類的(誤)
因為難賺錢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雙薪還是唯一的選擇
殘酷的是 我們多半並沒有意識到 金錢的困境
(別忘了金錢觀也跟家庭出身多少有關)
童年青春期舒服的生活已經根深柢固的養成了所謂生活品質不可妥協的價值
因為我們的父母願意投資我們 我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應該投資孩子
我們就是不會接受我們很可能付不起的真相
大家對中產階級生活的想像非常單一
都是大台北有房 好學區 有車 假日可以出去玩 最好是常常出國
只要我們對幸福家庭的想像還固著在這裡
痛苦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台灣因為不是宗教國家 婚姻這件事情是純粹的利益取向
談平權問題不會有人跟你講聖經保羅書信那一套
再加上台灣的制度是稅收很少 剩下的事情都丟給家庭自行消化
家庭規模縮小 無可避免的把育兒和養老這些事情變得很嚴重
在過去因為兄弟姐妹多 家庭主婦多 這些工作被家庭成員稀釋
現在因為少子化 育兒和養老全部落到小夫妻頭上時
大家才發現這些事情的巨大和痛苦
制度沒有跟上 大家也不信任制度
(我們是個很奇怪的地方 事事都想要政府解決 事事都覺得政府不該管)
可是孩子還是要生 老人還是要病要死
婚姻這件事 不焦慮 不痛苦 都難
歡迎各位補充.......
你的分析精闢而深入,一定要給你一個

過去三四十年的台灣社會就如你所言
就我(女生)及其他同性朋友的角度來看
母親的痛苦女兒的確都看在眼裏
所以女兒很容易對婚姻內的責任與權力感到懷疑
就我觀察自己的父親~兄長~男性友人及先生
兒子的確因為看到爸爸回家什麼都不必做
他也開心的學著做個既得利益者
對女性及妻子的期待形象從一開始就有問題
這也說明了為何女人要找經濟較優的男人
因為她會覺得有錢可以降低她的焦慮感~自己不用臘燭多頭燒
有錢至少還可以請人分擔她的家務,但是沒錢就是萬萬不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