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給他更多錢,或是他往後有能力賺更多錢,結局一樣很慘
因為他有更多,只會花更多
這是鐵律,請你相信
你跟他結婚之後,一定會有共同支出,你習慣儲蓄或節約,他喜歡享受不受限制,光是一般消費,問題就來了(比如說出國旅遊,要住多好,吃多好,玩多大?)
如果未來你們想買房,生小孩,那這部分的錢誰出?更重要的是,打算過怎麼樣的生活?
這些都跟一個人的理財觀念緊密相關。
有人節儉一輩子,苦一輩子
有人覺得活在當下,今朝有酒今朝醉
有人愛錢又不想花功夫理財
有人怕窮,卻又更怕遇到賺錢機會
很多人談感情的時候,不關心對方理財觀
但奉勸你,要顛倒過來看,先看他的理財狀況,其實就是在看他的自律,能力,和人生觀
一個人如果會管好經營好他自己的錢,其他方面一般不會太差 ,但反過來,一個人如果完全不理財,妳最好離他遠一點
(請注意,我說管好,經營好財務,意思是有想法,有規劃,懂得收支平衡和自己有訂目標,而不是一昧貪財和小氣斂財,一直賺和一直花都是病)
Monte920 wrote:
其實夫妻而言不一定是賺錢的人就一定比較大聲, 彼此能夠容納對方還是最重要啦!(恕刪)
這句話應該是那個網友對你講會比較正確,你結婚30年,表示年紀約莫50歲上下,
你們那個年代還是父權色彩較重的年代,只不過除了身分地位收入較好的男人,
大多數男人也是漸漸hold不住女人,那時候大概也是台灣女性運動萌芽不久的階段,
只是社會氛圍跟體制整體還是幫著男人,但這個時候雙薪家庭就相當普遍了
讓我連想到那個什麼P的,他上課的時候勸學生不要存有大男人主義的思想,
可是講台下學生是八年級 九年級生,吃美式速食看皮卡丘長大的,壓根沒有幾個會是大男人主義思想,
反倒那位老師本身受的是封建時代下的教育,跟車輪黨的關係又好,
以前黨國體制幾乎就跟父權劃上等號,學生跟老師差了至少40歲,不思檢討過去,
卻能教育年輕人不要沙文主義,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而且你前後說的東西也是個矛盾
你前頭說"夫妻不一定是賺錢的人就比較大聲",後頭又說付錢的是你,但家裡幾乎所有決定權都在太太...
那什麼"彼此能夠容納對方"不是有說等於沒說...
台灣老一輩的問題是把自己過去的時代印象代入現代,
不少老一輩還是以為年輕世代的小朋友婚後能夠還是在續領父權的紅利,
整個好像跟社會脫節似的....
Kaiserschnitt wrote:
這句話應該是那個網友(恕刪)
他能處理好就好,他的30年婚姻生活,老婆沒跑掉。
這就好了。
幹嘛一直要硬戳如何如何的。
我老爸29年次的,更威權。 遇到會吵著出去開公司的老媽。
我家就沒有對方那種,美代子的老媽。
獨立開個工廠。 又代表甚麼。
大男人思維又如何,錢的事情在每個年代都很難處理。
誰說了算,誰要讓。 要不要管對方家族的人,要怎樣擠出錢,去應付另一半的需求。
本來就在考驗每個人當下的狀況。
現在的男人沒有威權嗎 ? 講到錢,誰都威權。
這樓主講到錢,也不是要回到男方要賺的比女方多,家裏要有男性比較多,會比較有保障的思維。
講完,就不理。 就讓裡面的各自發展。
這又是甚麼思維。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