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各種怕溝通遇到冷屁股的擔憂
最近看了一部日本電影『FINAL FANTASY XIV光之父親』
不管再怎麼艱難的感情
每個人心中,都有那過往的溫馨回憶
修復情感,更多的時候,也只是喚起彼此的溫馨感覺而已
有興趣的版友,可以上網找或者各大影音平台找找
沒有找到台灣版的預告,但是有香港版的,給大家參考:
建議樓主,如果你老公除了遊戲這個缺點外,沒有其他的不良嗜好。
那麼你願否,多花一點時間,問他願否:讓妳跟他一起玩手遊?
現代人,雖然網路什麼的都很方便
然而身體距離越接近,排斥感反而越大。
這是非常奇怪的現象。
既然如此,那麼寄情於網路,藉由遊戲或網路,來達成溝通的目的或意義。未必不可以。
其實我覺得,很多人在相處關係當中,很害怕碰壁。
如果彼此是家人,碰壁未必是撞牆,如同電影當中,主角描述自己準備考大學時,父親幫他準備的茶泡飯宵夜。可是他後來才發現,那其實是父親的一種表達方式。
人與人之間,都是會變的
關鍵在於,是要變得疏遠?還是變得更親密?
選擇權其實在自己。
以我自己跟父母相處的經驗來說,很多時候,關係的改變,來自於自身擁有更多的彈性。
然而如何擁有彈性,這是每個人各自的生命課題。因為歷程不同,所以獲得彈性的方式也不會太一樣。
然而很重要的關鍵在於,朝向的是希望?還是恐懼?
希望彼此能更和諧?
或者是
恐懼擔心,又要面對跟之前一樣的相處態度!?
當然這不是容易的事情,但如果無法離婚。
某方面來說,這其實也是機會。
斷掉或許是得償所願。然而斷不掉,未必不是個開始。
我父母的感情有很長一陣子並不好,甚至現在雙方也分居。我不只一次在網路上提過。
然而最後我問我母親,她說:『兩個人不管年輕的時候愛恨糾纏,到了七老八十之後,其實就是個伴而已。』
相處有時候,沒有那麼複雜,只是很多人因為過去歷史的包袱。
所以把原本單純的事情,看得很複雜。於是擔心又害怕。
人在擔心害怕的狀態下,是不可能給出溫暖感覺的,如果有養過寵物的,請問動物在擔心害怕的時候,會齜牙咧嘴低吼?還是會跑過來撒嬌翻滾求抱抱?
人,其實也是動物的一種。原始生命的本質,不會相差太多。
要不要修復,選擇是在自己。
要疏遠,也是個選擇。不管選擇什麼,都會是回憶...
然而要的是什麼回憶,是遺憾?是憤怒?是悔恨?或者滿足?或者幸福?選擇權在自己...
兩個人就像雙人舞步,不管誰要開始,都要先有邀請。不管誰先開始,另外一方終究要配合。
只是當感情出了問題時,雖然手牽著手跳舞,但是各自卻煩惱各自的舞步。
這樣一來,彼此的配合就少很多。關注對方變化因此而隨之調整自己步伐的意願,就會降低很多很多。
我以前不會煎蛋,總是蛋打下去,翻面的時候,蛋黃就破了。
後來我學會搭配鍋蓋,悶一下(之前看網紅分享如何煎糖心蛋),讓上面的生蛋黃蛋白可以稍微的因為鍋子內的溫度而變得稍微熟
這時候搭配不沾鍋,底下要鏟起來,其實不難。
有一天,我父親跑來問我說,我能不能幫他煎蛋?
我是真的很訝異,因為我們父子的關係其實不好。大概只比電影中主角原始的狀態好一點而已。
藉著幫父親煎蛋的機會,慢慢的嘗試各種把蛋弄熟的方式。我很開心,可以用這種方式,跟父親互動。
所以每次我要煮晚餐時,我都會先跑去問正在看電視的父親,今天要不要吃蛋?
與樓主,或者其他有相關相處困擾的人分享
我不是要炫耀我如何破冰如何厲害。我只是在說,如果要改善相處的關係。
自身的選擇,與努力很重要。如果可以,如果有時間,同時如果經濟無虞慮,那麼花點時間上一些自我探索或者跟家庭議題相關的課程,會有些幫助。如果口袋不深,時間也瑣碎,那麼看書也是個選擇。
只有更了解自己,才會發現自己當初做了什麼反應,而不是總覺得是誰把自己怎麼樣,所以自己可以合理的有什麼反應!或許那樣的解釋是可以的,然而未必是能讓自己心安的。我去上課,也遇到很多,要修復夫妻關係的同學,還有一些是跟我一樣,想修復親子關係的同學。任何情感的關係改變,都會在生命歷程當中留下可以被學習的智慧。上課的好處是,當別人述說她的故事時,自己也能藉此搭順風車,覺察自身內在的轉變。
---------------
心態決定未來,
選擇權在自己
偶然看到,訪問陶晶瑩的新聞,最近她寫了一本小說,訪問的內容是她寫這本書的原因。
她的老公,有一陣子,也迷戀網路遊戲,導致夫妻有爭執,我忘了是在line新聞哪篇看到的。
但是我找到陶子介紹這本書的網路訪問: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我沒有看過這本書。
建議樓主,離開或留著都是選擇
然而帶著厭惡,我是覺得沒有必要。
都已經決定離開了,如果要『好聚好散』那麼自己的心態,也要調整。
否則妳很厭惡,對方怎麼可能放妳好散?妳沒有要放過對方,那麼對方怎麼可能放過妳?
尤其是夫妻這種情感結構,非常容易在相處裡面,不小心就養成相互懲罰的慣性。
已經上法院,等同於撕破臉了,那麼妳要好聚好散...那是有困難的
所以之前才會建議,修復關係。至於修復到什麼程度,那是選擇問題...
只是如果要好聚好散,心態很重要...
我的父母。長期關係不好,我是在那樣的環境下長大的。那種愛與恨交織的生活,小孩未必能懂,但是卻又必須在那樣的『情緒』下,求生存。
希望樓主的小孩,不會承受或承接到,樓主的情緒。
否則為小孩來說,畢生,人際課題,都會是長期關注的議題。
這沒有好壞,如果你希望小孩去念心裡諮商或追尋相關的書籍,倒是可以繼續帶著目前的心態與框架,活著。那是你的選擇。
我不勸和,我也不勸離。做決定的人,是樓主自己,好與壞,都是自己要承擔
如同當初你選擇嫁給誰那樣...結局一樣是自己要承擔。不管如何上網抱怨或討拍,冷暖仍然是自己知道的。
我只勸,調整心態,因為心態決定很多事情...
以人生經驗來說,恨一個人要恨多久?厭惡一個人要厭惡多久?
如果這個人之後很少會見到,那麼帶著那樣的厭惡,在身上,很浪費生命能量。
更何況,那個人,還是你小孩的父親,不管小孩與他親或不親,血緣上的關係,那是事實。
看到小孩,小孩未來在學校需要寫那些介紹自身家庭的文章時,難免還是要提到父親。
如果樓主無法放下,那麼,你的情緒,為女兒來說,就會是傳承。她未必會懂,然而要帶著那些不懂與情緒活著,那要看,運氣了。運氣好,她有機會化解,運氣不好,將來她擇偶的時候,也會承接樓主的慣性...
樓主現在有多悔恨,那麼不難推測出,當初樓主如何的盡心盡力,不難看出,樓主當年對婚姻是有憧憬的。樓主有怨的權利。然而選擇權還是在妳。以德報怨,以直報怨或以怨報怨,都是選擇。
我不站誰那邊,因為我聽到的,只有樓主這方面的敘述。要不要離婚,是個人的選擇。更何況,法律來說,樓主是無法離婚的,不清楚是定讞了?還是還能上訴?
這篇如果上新聞,或許當夫家或事件當中的另一位主角來留言,或許才會知道,夫家或做先生的心裡,是如何看待這個婚姻的。或許才能知道,相處的癥結兩方欠缺的是什麼...
樓主或許很委屈,或許很可憐,然而事出必有因。我母親當年也很可憐,很多外人都很同情她,但是有一陣子,我覺得外人只是把自己相似的苦,拿出來投射或移情而已,夫妻相處當中,有很多問題,是雙方的而不是只有一方要扛責任的。當一方過度被指責時,未必為當事看似苦主的人來說,是好事,因為離不掉的人,是樓主...不是鄉民...
當某一方過度被指責時,那個苦和不滿,因為雙方都拒絕溝通,只會更報復在雙方身上而已。樓主如果不是要好聚好散,我不會繼續打這篇,但是如果你要好聚好散,你的態度,其實就會是個問題。
某方面來說,現在的心態更像是當初決定結婚的模式重複出現而已...
沒有期待,就沒有失落,沒有失落,就沒有憤恨。
不清楚樓主打官司有沒有請律師,不過這個影片,給樓主參考:
裡面有律師分享打離婚官司如何在法庭上影響法官做決定的方式...
---------------
心態決定未來,
選擇權在自己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