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謂的刻板印象是...
有些客家人 會有共產的習慣...共產倒不是大家財產都拿出來啦...
是每個人都要繳一部份的收入給大家族...
有些更是會要求婚嫁的另一方 也要照辦...
這點 對很多外姓的人很難接受...奉養父母就算了 還要奉養整個大家族...心裡的OS只有四個字 "關我屁事"
再加上很多客家家庭 女性只有義務沒有權利 照顧父母兄弟有份 分財產?門都沒有...
刻板印象不外乎這些...會說是刻板印象 那是因為不是所有客家人都這樣搞...
但事實上也真的有家庭還是如此...在雙方家庭還沒有深切認識之前 要去除這種刻板印象很難...
PS. 題外話 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 客家人 並不是單由血緣種族歸化出來的名稱 而是歷史名詞...
「客」這個字說明了一切,實際上是好幾群政治難民為了躲避戰亂 千百年來四處遷徙...
這中間東南西北各地的人都有...才會客家話腔調一堆....甚至天差地遠...毫不相干...
這跟婆婆自己的人格,智慧不夠外加心胸太狹隘有關,而這的確很瞎!
不關對方多努力或者多優秀,都一定會被嫌到爆!(99%)
基本上我最不喜歡的就是分的太清楚,你是xx人,我是OO血統....

很多歷史的悲劇就是因為人的偏見及無知所造成!自以為了解對方....

還好一開始就結束,不然對方真的就可憐了

樓上說的對!
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 客家人 並不是單由血緣種族歸化出來的名稱 而是歷史名詞...
「客」這個字說明了一切,實際上是好幾群政治難民為了躲避戰亂 千百年來四處遷徙...
這中間東南西北各地的人都有...才會客家話腔調一堆....甚至天差地遠...毫不相干...
在臺灣的客家人大部分是來自廣東省東部的方言區,而在腔調、口音上,目前較常聽到的客家話有三種腔調︰
一、四縣腔︰「四縣」指的是嘉應州所屬的興寧、五華、平遠及蕉嶺四縣,當時的府城即現在的廣東梅縣。
二、海陸腔︰「海陸」指的是惠州的海豐及陸豐兩縣。
三、饒平腔︰「饒平」指的是潮州的饒平縣,直接以其祖籍的地名為腔調名。
其實有八種,目前台灣比較常聽到的是前兩種!
小弟是本省人,也曾聽上一輩的描述過那種種族對立的年代
個人對於族群並無特別的偏見與喜好
想問一下....本身是客家人的願意大方地承認自己的族群嗎?
至少我身邊認識的客家人都不太願意耶....WHY??
另外,我還聽過一種case
就是兩個客家人在一起用國台語參雜對話,但是第三位仁兄(非客家人)欲加入對話
哪兩位客家人自動將語系切到客語繼續對談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二語言的重要)
不知道有沒有人也聽過類似的狀況?
等發薪水的上班族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