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gbig wrote:
每次看到這樣的主題,...(恕刪)
其實任何事情,我相信都是兩面的...,或許因為我沒看到另外一面,很抱歉,我自己也離過婚,孩子一開始也沒帶在身邊,後來孩子...就歸我了...
我自己也是單親家庭...我媽媽一直沒嫁到現在...
我跟我幾個兄弟姊妹,..其實感情婚姻不能算順遂...上一代有無影響?...說沒有也是騙人..
很幸運的,我現在的另外一半...很懂得安撫孩子,...也許是我的孩子在壓抑也不一定,...目前為止沒有異狀..
老實說我一直很注意,因為跟我前妻...當時的離婚氣氛相當差...
無論如何,小孩...給人家生了...教養問題,自己(父母)非常重要...
當然不是去維持一個假象...這我同意..
像孩子會到這個地步...其實..會有徵兆的...這是我經歷朋友這件事..算是看了一點書,得了一點皮毛..的小結論..
愛海貓 wrote:
我想,你的孩子不是不會,也不是笨笨的~
只是在壓抑!!壓抑才更不好!!
會表現出來的,反而才會去注意到"有問題"
沒表現出來的,你更要花心思!!
除非你離婚時,小孩還很小很小!!
這樣的小孩都很早熟的,我父母離婚我才國小六年級
不是不懂,是不甘心...大人的問題要小孩承擔?
小孩要選擇跟誰??選誰都不對...孩子會不會變壞?
當年的我一點都不在乎殺人放火的事...反正沒有一個家
有幸遇到一個好的家庭讓我了解家的重要
為了孩子好就尊重孩子的心聲,就算不可能和前妻再有往來
也至少在孩子成年前多花些時間陪陪孩子,這幾年不交男女朋友不為過的
起碼孩子不認同就別帶回家...
言重了...這只是離婚小孩的小小心聲,而我也即將成家了
攝影、腳踏車、登山、攀岩、潛水、露營、溪釣~多彩多姿~
但不管是哪種結果, 給小孩子正確的溝通和心理建設才是最重要的.
愛情往往不真的發生.
愛情是看著一個女孩經過, 在她離開視線的那一秒, 就失去她.
缺角的童年──父母離婚後……
他們不是受虐兒,
他們不是獨居兒,
他們衣食無缺,表現如常。
只是,他們很少開懷大笑,
即使笑,笑中仍隱隱帶著保留和蕭索。
人皆有父母,父母撐起天與地,
而他們的人生缺了一個角,
從此流轉,從此傾側。
家庭是兒童生活的堡壘,父母離婚,代表的不只是夫妻法律上權利義務的終止,更是家庭、親子關係的重大變異。一旦父母離婚,家庭破碎,受影響最大的也是孩子。
不能與父母同住一個屋簷下,不能同時擁有雙親的照顧,孩子的身心將會面臨什麼樣的處境?又會用什麼態度面對未來的人生?
媽媽的辛苦不讓你看見
溫暖的食譜放在她心裡面
有空就多多握握她的手
把手牽著一起夢遊
聽媽媽的話 別讓她受傷
想快快長大 才能保護她……
知名歌手周杰倫創作的「聽媽媽的話」詞曲俱佳,受到許多小學老師的青睞,紛紛選為音樂教材。然而,仔細聆聽這首歌,它道出的,其實是周杰倫身為單親兒的深沈心聲。
港星梁朝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自己所以至今不婚,是受到父母離婚的影響,而臉上招牌憂鬱神情,則是童年創傷留下的陰霾。
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因人格特質、環境、資源的不同而不盡相同,但一般研究顯示,離婚家庭長大的孩子,多少會出現:不易相信別人、害怕做出感情的承諾、不易產生親密關係、孤僻、寂寞、強烈的控制欲、重視金錢、渴望穩定、同理心強、獨立、崇拜成就等特質。
「父母離婚,打破了孩子可以溫暖長大的巢,這種被至親背叛、『爸媽沒有把我放在第一位』的傷痛是很深的。童年的創傷或許會復原,但無論怎樣努力彌補,傷疤卻永遠存在,」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呂奕熹指出,離婚對孩子的創傷程度不一,有的會沮喪、人際關係不佳,有的會退縮,有的更叛逆。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孩子精神疾病的增加,也與家庭的崩解有關。特別是過去少見的「邊緣型人格異常」(人際關係、情感不穩定,容易在衝動下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近年較常出現在單親家庭的孩子身上。呂奕熹指出,這類型的孩子渴望愛又得不到,始終找不到自己的價值, 遊走在一條邊界上,不斷測試人我之間的界線。
父母離婚的單親兒,在現今社會中已不算是「少數族群」,然而,小時候的烙痕太深刻,即使事過多年,它們往往仍小心守護著自己秘密的傷口,不肯輕易示人,甚至選擇性地遺忘,假裝傷口並不存在。
5歲父母離婚,小玟被爸爸突然帶離從小依附的母親,回鄉下跟爸爸、阿嬤一起生活;小2時又被送去與姑姑同住,過了一年寄人籬下的日子。小3時爸爸再婚,小玟又跟著爸爸、繼母和一對陌生姊弟重組一個新家庭,到美國過了2年寂寞的異鄉生活。直到小5,因小玟始終無法融入新家庭,睡夢中出現吼叫、踢打的心理症狀,在繼母從中協調下,小玟被送回台灣,回到親生媽媽的身邊。光是小學6年,小玟就經歷了4所不同學校、4種不同型態的家庭,和2種截然不同的語言、文化環境,懷抱著恐懼與不安長大。
「小時候覺得自己很可 憐,沒有媽媽,」小玟語氣平和地述說著,除了爸爸會灌輸些媽媽是「壞女人」、搞外遇、不要孩子等尖刻批評外,生活中聽不到媽媽的聲音、看不到媽媽的身影或照片,只是分離短短5年,小玟對媽媽的印象就幾乎消失殆盡。
父母離婚,意味著孩子至少必須要與父母其中的一方分離。如果雙方都要小孩,彼此僵持不下,或許得上演一場慘烈的監護權爭奪戰。然而,爭取到監護權的一方,卻又未必有能力、有時間照顧這個「戰利品」。
父母離婚,「互搶」小孩固然傷感情,更難堪的卻是彼此「互推」,把孩子當成了小「人球」。
互推的情況特別容易發生經濟狀況不佳的年輕人身上,孩子是愛的結晶,但當愛遠離時,父母雙方急著另尋第二春,嗷嗷待哺的孩子卻變成了燙手山芋,誰也不願意接下這個沈重的負擔。
父母離婚時,小芬已是小學3年級、似懂非懂的年紀,親眼目睹了父親外遇,母親情緒崩潰、甚至罹患憂鬱症的過程,對她的心理產生不小的衝擊。漸漸地,小芬開始出現不在乎學業、生活脫序、交友困難等問題,每天沈溺在羅曼史言情小說的世界中,在虛構的快樂結局裡尋求安慰,長達3年。之後媽媽勉強打起精神,帶著小芬尋求心理諮商師的協助,才慢慢引導她把心裡的悲傷釋放出來。
三、四歲大的孩子,即便還不會以言語來表達哀傷或情緒,但從孩子的行為或塗鴉、畫作中,仍能解讀出對父母離婚的憂慮與恐懼。
呂奕熹指出,有的孩子跟隨即將離婚的父母來進行心理諮商,卻以不斷哭鬧的方式來「阻止」父母談離婚;有個孩子畫「我的家庭」,只畫出自己和爸爸,事實上,媽媽才是他主要的照顧者;另一個孩子的畫全部以黑、紅兩色為基調,透露出家庭中的衝突和孩子內心的焦慮不安。
媽媽說,沒有安全感的小玟,總是要表現出乖孩子的形象,貼心、人見人愛。在班上人緣極佳,因為她會記得班上每位同學的生日,在生日當天打電話、寫卡片、送小蛋糕給壽星驚喜。國二因交了男朋友,被媽媽強行「遣送」到台中,暫住舅舅家期間,她還會主動做早餐,每天擔負起叫表弟妹起床的任務。
目前就讀國中一年級的小真,8年前父母離婚,與媽媽、姊妹4人組成一個單親家庭。排行老二的小真獨立又貼心,打從小學3年級起,凡事自己安排、自己打理,放學回家自己會把功課做好,時間到了自己搭車去補習;小學5年級,合唱團出國比賽,自己打包行李,自己請求同學爸媽接送。此外,她體貼媽媽的辛苦,小小年紀挺身擔任起「家庭主婦」的角色,煮飯、炒麵樣樣難不倒她。
孩子這樣的貼心與善解人意,看似正面,但心理學家卻擔心這種「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孩子,因壓抑太深,情緒缺乏出口,成年後容易出現憂鬱、暴怒甚至自傷等精神官能症狀,而且婚姻的不幸往往是會「遺傳」的,許多離婚之子因此步上父母後塵,較難擁有幸福的兩性關係。
一般人以為,父母離婚對孩子最大的衝擊時期,應是最需要生活照顧的童年期,以及身心巨大轉變的青春期,美國學者茱蒂絲的研究結果卻不然──「到了兩性關係極為重要的成年期,各種負面影響才一一浮現,後遺症驚人。」
其中最常見的是逃避承諾。由於欠缺成功婚姻的榜樣,嚴重影響了他們與另一個人親密共處與求取平衡的能力,「就好像要求一個從未見過人跳舞的人跳舞一樣,」朱蒂絲比喻。
< div>「我很不容易決定結婚,也不輕易離婚,但離婚對我來說是個選項,不是一條不可跨越的紅線,」前面提過的阿國,在回頭檢視自己的感情路時則表示,國中時開始談戀愛的他,錯失過幾次結婚的對象,原因都是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我不懂得如何與人親密相處,不會與人分享我的心事和情緒,要跟一個人長長久久地住在一起,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部分離婚家庭長大的孩子,最後選擇不婚或不育。正如美國社會學家卡爾所言:「你怎樣對待孩子,孩子就怎樣對待社會。」不婚、不育族增加,近年成為一種趨勢,雖然不能完全歸咎於「父母離婚」造成的影響,但根據朱蒂絲的研究,有高達三分之二的離婚之子,成年後決定不生孩子,為的是害怕製造出另一個不快樂的童年的自己。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