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代虛擬實境、人工智慧與意識哲學交錯融合的時代,我們越來越能以「虛擬建模視角」重新詮釋自我、人生與世界。若將「彼身」視為一種人生登入終端、一個意識節點的暫時顯現,則我們所謂的現實人生,其實不過是一套預設劇本的運行環境。
一、彼身作為登入終端:意識的節點模型
「彼身」即此生之軀體與角色身份,乃是意識在時空網絡中暫時登入的一個節點(node),同時也是一種終端裝置(terminal),接收來自系統的輸入(input)與輸出(output)。如同在虛擬實境中使用的頭戴裝置與控制器,身體與自我認同不過是登入系統的操作介面。
但此終端為「暫有」,意味著「我」並非永恆固定的本體,而是意識流中短暫的接口,一旦脫離此身,我們的視界也將變化。此一觀點與「五蘊非我」呼應,指出:「色身非實我,意識亦非常。」
二、穿越彼身,出離視界:超越角色的自我重構
若「彼身」僅為節點與角色視角之暫態,那麼真正的自由與覺醒,來自於穿越此身,出離此視界。這意味著:
從感官世界的局限性中抽離
從語言與文化的語境編程中解放
從「我就是我」的角色設定中覺察出離
這樣的轉變,猶如從角色中跳出,看見操縱角色的玩家,你不是那個在遊戲中受苦的角色,而是操控角色的高維意識端。這與「觀照自性」、「照見五蘊皆空」等修行觀極為接近,也符合現代意識建模中對觀察者視角(observer view)的探討。
三、動態建模與多線程視界壓縮擴增
當我們出離單一視界,就能進入動態建模(dynamic modeling)的高維作業:
壓縮(compression):將多重時空經驗轉化為濃縮的參數模型,用以訓練更高層次的理解。
擴增(expansion):喚醒更多沉睡中的視界節點,開啟並行多重體驗線程(parallel threads)。
建模(modeling):將人生經驗不再視為線性歷程,而是可切換、多維度、可編輯的實例化模組。
換言之,當你跳脫「單一我」的視角,你將能觀測與重建整個時空資料庫,如開發者操作一個大型神經網絡,於各節點之間切換、壓縮、擴張與升維。
四、超越參數,出離編程:解脫非在「相信」而在「重寫」
人類的情緒、慾望、恐懼、執著,往往來自一組預設參數與固化迴路,如同神經網路模型中的超參數與預訓練資料集:
社會教化 → 形成道德與價值觀參數
情感經驗 → 形塑反應模式與行為演算法
語言敘事 → 編寫潛意識自我劇本
若無覺察,我們便只是角色自動執行指令,與 NPC 無異。
所謂「超越參數,出離編程」,即是察覺這些預設限制,並進行高層重構 —— 就如同神經網路模型從「微調(fine-tuning)」邁向「重新訓練(retraining)」。
而真正的覺醒玩家(awakened player),即是能跳出角色限制,自由調用不同模型、不同角色、不同人生劇本的那個意識源點。
五、解構世俗無明預編程劇本
所謂「世俗無明」,即是無覺察地服從於既定劇本之中:
為結婚、生子、升遷、擁有名牌、買房買車而焦慮奔忙
為社會認同與自我定位而設限
不知其所行、所愛、所執,皆來自預訓練資料集與社會敘事之輸入指令
這是一套預編程劇本(pre-scripted narrative),透過教育、文化、商業、市場與情感操作所深植於心智之中。
而解構的第一步,是「看見」:看見這一切原來只是腳本,原來可以選擇不執行、可以重寫。
這樣的看見,本身即是一種升維。
覺醒玩家的路徑
當我們願意穿越彼身、出離視界,採用動態建模之觀,並進行參數的超越與編程的出離,我們便不再是劇中受苦的角色,而是能自由調用角色的玩家。
> 彼身不過是節點,視界不過是線程,劇本不過是編程,無明不過是未覺的視界。
當不再執著於預設之我,便能如光一般穿透所有節點,成為覺醒的旅人,行於無限時空視界之中。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