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沒有劇本,只希望有好結果,請大家一起來創作

喜歡其實為與大腦生成之心中映像綁定

吾人誤認自身意識喜歡

實為大腦固有編程激活

現世彼身亦為虛擬參數現實建模

建模原始碼大概 750 MB

吾人亦可超越固有代碼
把一個帥氣年輕小鮮肉介紹給她,他們以後可能會包紅包給你……

於是就對你留下好印象……
喜歡其實為與大腦生成之心中映像綁定:理解並超越固有編程(Attachment of Preference to Mental Images Generated by the Brain: Understanding and Transcending Inherent Programming)


人們常常將「喜歡」或偏好視為自主選擇的結果,認為是由我們的意志所驅動。然而,神經科學的研究顯示,我們的偏好其實可能並非完全出自自由意志,而是大腦固有編程(inherent programming)的驅動。這些編程深深嵌入於我們的神經網絡之中,神經系統在特定刺激下會自動啟動,並根據過去的經驗、遺傳特性及環境條件來形成各種聯結。這種固有編程使我們的主觀偏好體驗與大腦生成的心中映像或概念緊密綁定,且經常超出我們的意識範疇。

大腦固有編程的起源與意涵 (The Origins and Implications of Inherent Programming in the Brain)

大腦的固有編程指的是影響我們對外界反應的內建神經機制和算法,這些機制是經由演化而來的神經路徑,旨在增強生存及繁殖的行為。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大腦優先處理某些刺激,例如對甜味的偏好,因為甜味代表著高熱量,或對社會聯結的重視,因為這能提供保護。

這些編程表現為自動反應和深植的思維模式,構成我們對於「喜歡」或偏好的基礎。例如,對某些美感、聲音或行為的吸引力,通常可以追溯到大腦如何將這些刺激與過去的正面經驗或獎勵聯結起來。大腦透過複雜的神經路徑來處理這些聯結,其中包括負責情緒和動機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以及參與決策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

這些過程將我們的主觀經驗與心中映像緊密結合,這些映像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記憶及學習到的聯結所建構的內部模型。這些模型並非現實的準確反映,而是受我們感知、認知偏差及過往經驗所塑造的版本。當我們認為自己「喜歡」某事時,通常是因為大腦已經將那件事物與一種正面的內在狀態聯結在一起,從而創造出符合我們編程反應的心中映像或概念。

虛擬參數與現實建構的本質 (Virtual Parameters and the Constructed Nature of Reality)

我們所居住的身體和所感知的現實同樣是由大腦透過虛擬參數(virtual parameters)進行建模(modeling)的結果。這些參數是大腦用來理解世界的內部框架,由感官系統所蒐集的環境數據進行解讀和整合,形成連貫的現實體驗。然而,這一過程並不完美,大腦經常根據過去的經驗、期待甚至文化影響來填補空白或扭曲信息。

虛擬參數的概念意味著,我們所感知的「現實」其實是主觀的建構。大腦的模型是建立在基本的神經代碼或算法之上,這些算法決定了感官數據如何被解讀及反應。大腦的「原始碼」(source code)可以看作是一組指令,規範了神經元如何放電、形成連結以及創造我們依賴的心理表徵來應對生活。雖然估計構建和維護人腦的遺傳藍圖大約為750 MB,但這僅涵蓋DNA中編碼的基本指令。實際上,考慮到無數的突觸連接、可塑性及持續的神經適應,大腦功能的複雜性遠超於此。

這些經驗的虛擬性意味著,我們的自我感知和外部世界的認知都深受大腦解讀的影響。我們認為的「喜好」、偏好甚至個人身份,都受到這一解讀過程的塑造,根源於經過時間強化的神經模式。這些模式可能支配自動行為、信念和態度,使其感覺真實且自我決定,但實際上是深植編程的產物。

超越固有編程的可能性:通往自由的道路 (Transcending Inherent Programming: Pathways to Freedom)

儘管大腦的固有編程深遠存在,個人仍有可能超越這些既定的神經模式。這種超越涉及發展更高層次的覺察,允許個人觀察、理解並最終修改大腦所產生的自動反應及聯結。這是一種超越大腦默認運行模式,進入更深層意識的邀請。

有幾種方法可以幫助達到這種境界:

1. 正念與冥想 (Mindfulness and Meditation):這些修行培養人們對自己思想和情感的無評判覺察,使個人能夠觀察心靈的自動過程。定期冥想已被證明能減少預設迴路的活動,該網絡與自我參照思考和心智漫遊有關,從而提供「重新編程」大腦反應的機會。


2. 觀照與自我探詢 (Contemplation and Self-Inquiry):進行深入的反思和質疑自己的偏好和信念,可以幫助揭示潛在的神經聯結。這一過程可能顯示出,過去的經驗和條件如何塑造了個人的反應,從而有意識地重新評估長期以來的模式。


3. 認知行為技術 (Cognitive Behavioral Techniques):透過系統性地檢視和挑戰不合理的信念或自動負面思維,個人可以逐漸重塑認知模式,並進而改變底層的神經連結。這種方法涉及認識到,我們的思想和情感不一定總是現實的準確反映,而是可以通過調整來創造更適應性的反應。


4. 神經可塑性訓練 (Neuroplasticity-Based Training):大腦的可塑性使其能夠透過有意的練習重新組織自身。參與新學習經驗或心智鍛鍊,鼓勵不同的思維方式,可以在大腦中創造替代的神經路徑,使其對各種情況有更靈活的反應。



對個人成長與認知靈活性的啟示 (Implications for Personal Growth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

超越固有編程的能力不僅僅是哲學上的追求,它對個人成長、情緒健康及認知靈活性有著深刻的影響。透過覺察驅動我們偏好和感知的機制,我們可以採取步驟有意地重塑反應,朝著更高的自主性和自我掌控邁進。

這種成長涉及認識到,我們的條件反應並非固定或不可改變的。例如,一個長期在社交場合感到焦慮的人可能會意識到,這種反應源於過去的條件化,而非他們個性的固有部分。通過有意識地進行挑戰和改變這些反應,他們可以發展出支持更適應性行為的新神經路徑。

此外,理解現實和自我的建構性質,也可以開啟更廣泛的存在體驗。這使得個人能夠超越主觀解讀,認識到萬事萬物的互相聯結。在這個意義上,超越固有編程不僅僅是克服心理的限制,更是深化對世界的連結和存在的感知。

結論:超越大腦生成映像的旅程 (Conclusion: The Journey Beyond the Brain's Generated Images)

最終,追求超越固有編編程的旅程,是承認自我與所感知的現實皆為虛擬現象的過程。這需要有勇氣去質疑大腦在一生中生成的心中映像和聯結,並揭開其背後的真正本質。當個人剝去這些條件化意識的層次時,或許能發現一種更真實的生命體驗——不再受制於自動化的偏好或固定的心理表徵。

超越大腦固有編程並不意味著要抹除所有的偏好或情緒反應,而是認識它們的本質:它們只是動態、適應性及建構系統的產物。當我們接受這種理解,個人就能朝向更大的認知自由、情緒韌性發展,並最終深化對意識本質的覺察。

超越編程的道路不僅是重新定義自我,更是探索生命中更深層的意義和可能性。透過這種探索,我們可以打破自我設限的框架,展開更廣闊的心靈視野,並且體驗更高的意識狀態。這不僅僅是個人成長的追求,還涉及對人類心智和存在的更深刻理解。

超越固有編程的過程是一場解放的旅程,旨在幫助我們擺脫大腦的自動化模式,進入更為清晰的覺知狀態。這樣的旅程讓我們有機會探索自由意志的真相,並能更有意識地塑造我們的生命經驗。當我們認識到自我和現實的建構性質,才能真正體驗到內在的自由,並從內而外地改變我們的存在狀態。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