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 家的組成因素有非常多
愛這個被人們過度簡化的字眼
事實上應該還可以再拆解成
更多 更細膩 更明確的指標
例如:陪伴…
試問 結婚18年來的妳 有自我釐清過
這個家給妳的愛 跟妳預期的愛 缺乏了什麼嗎?
這就不是愛這個字能概括承受的了…
然而 我想這應該也是妳現階段所該要咀嚼的問題
因為時候到了 有可能
妳現正準備面臨婚後的第三次空巢期
如果 妳這個家庭有子女的話 不論您生幾個…
意識到了嗎?
第一次是妳孩子準備上幼稚園的時候…
孩子上幼稚園前 大多都是依附著母親
而母親的精力又全神貫注在照顧孩子身上…
妳跟先生的溝通 在那個階段都是在處理家務與孩子上
妳在情感交流上的需要 則是被孩子的事給遮蓋了…
情感也移情到關照孩子的身上…
那段時間裡 妳愛人(愛這個剛出生的小生命)的需要 比被妳自己被愛的需求 來的更強烈…
直到孩子上幼稚園
這段時間裡 妳沒有妳 妳也不是妳 而是個仍手忙腳亂的新手人妻與母親
這個週期 會持續到孩子有了自己的同儕生活
不再這麼依賴妳時
孩子 國、高中時
妳第二次的空巢期就出現了
有如突然不被需要的心理空洞感…
這很有可能 是在妳不自覺的情境之下所產生
因此需要尋求被傾聽 被了解的對象
去轉移或平衡這份空巢期給妳帶來的虛空感…
這裡所指的空巢期 是指心理上不再被強烈需要與依附
而非指您的孩子 真的業已離家
Ps.孩子上大學 將會是女人婚後可能面對的第三次空巢期
因此 這段時間裡
無論是生活重心 或是心理上的被依賴感
您的心理狀態 很有可能會就突然回到
那之前尚未有孩子的日子裡
這段時間裡 妳被愛的需要 隱約浮現…
妳開始有了自己的時間 這荒廢近18年來的“自己”
再次浮現…
18年過去了…
妳已不被孩子當成情感需要的重心時
很自然的 妳的心理需要就會被放大
因為之前妳的心力 生命重心 都可能放在孩子身上
也因此 妳與先生相處以及情感交流需要的
反而就成為次要 或不重要
因為一切以孩子為核心
於是在妳進入第二個空巢期時 妳隱約察覺到這個部份
等於 這18年來 到第三段空巢期時
妳才有心力與餘裕 去把專注力與重心 回到自己身上
去覺知與檢視自己在情感上的需要…
這樣的心理狀態好發於女性
所以我提出來跟妳分享
當然 妳沒提及妳的家庭成員狀態
上述的分享 很可能就有所偏頗
但根據妳文中的描述 以及成婚後的時間
很有可能是第三次空巢期 所帶給妳的心理影響
提供給妳參考 如果能有助於妳了解或對照
或許您看待先生 與這段您說已疲倦的婚姻
更甚至妳自己 會有不同的感受與想法
姑且不論是否如此
很感謝妳為妳的家庭 無我的付出了這18年
感謝妳的陪伴 以及成全
這段時間裡 請務必更豐富與珍惜自己的身心
然後把這個體會與過程 好好的
跟先生、好朋友與關愛妳的家人分享
為下一個即將到來的空巢期(孩子出社會)做好身心的理解與準備
我想 這是身為家庭一份子的 必經之路
差別在
妳是否有意識的去覺知“空巢期”對女生所帶來的身心影響…進而先做好身、心變化上的準備…
不期許妳先生會有什麼轉變
他有他的情況 妳比任何人都清楚的
他不需要最愛妳 他有他的人生
但不離不棄 是不是也是愛的一種形式呢?
看您如何解讀與詮釋了
多豐富著自己的身心
好好的 為現階段的自己美麗 身體也好 心底也好
那是妳無需依賴任何人就能掌握的美好
因為 妳無我的辛苦了18年了…
趁孩子長大 妳可以趕緊給自己喘口氣
因為下個要妳勞心的階段 緊接著沒多久又要到來
妳值得的…好嗎?
咳咳 冒昧唐突了
如有我發言有偏頗或冒犯 敬請見諒
我們夫妻幾乎24小時都在一起,感情一天好過一天。
我想多數人的婚姻家庭狀況大約都跟妳的差別不大,我們與妳最大的差別應該是我們夫妻都相當知足。
我常常對結婚新人說的,你們倆要結婚一定要記住一件事,婚姻關係是讓你們成為比血親更親密的不可分割的關係(這包括兩個個體的連結,一起產生下一代,組織成一個家庭,這些都是比血親更親密的連結),如果沒有決心就不要輕易走入婚姻。
⋯⋯⋯⋯⋯⋯⋯⋯⋯⋯⋯⋯⋯⋯⋯⋯⋯⋯
⋯⋯⋯⋯⋯⋯⋯⋯⋯⋯⋯⋯⋯⋯⋯⋯⋯⋯⋯⋯
原本打了一大段的,但感覺廢話實在太多。總之我感覺是多想想對方的好就會發現他真的很好,而對方發現妳瞭解了他的好相對的也會看見珍惜妳的好,日子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的累積往更好的方向走。
既然已經是不可分割的關係了,疲倦?哪有時間心思想這種問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