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最近一堆分手凶殺案,這社會病了,真的是男生病了嗎?


微微55 wrote:
要表達的重點是付出...(恕刪)


這個道理其實也都知道
但是愛上時常是不理智的
分手後通常會很痛
但是還是要控制自己不要當恐怖情人
一生都毀了
想開一點 不要為了一段沒有結果的感情陷在裡面 過去的就過去了
不要快過了一年還再提這三十萬跟AA制 真心建議交往下一個女友不要讓她知道你01帳號

不是努力控制自己不要當恐怖情人 連這個念頭都不要有才是對你好 恐怖情人毀了對方也毀了你自己
為了一個不適合的女人毀了你一輩子絕對不值得 你怎麼知道以後不會遇到條件比她更好的女人

婚前分手真的沒甚麼 趁這段時間充實自己你才有更好的條件吸引更好的女人 以後你一定會遇到比這個女人更適合你的人生伴侶
哪個男人沒被女人甩過 真的沒甚麼 我每分手一個下一個都追條件更好的 要越挫越勇啊

s952258 wrote:
這個道理其實也都知...(恕刪)
allenhuang1971 wrote:
少時不努力長大當記...(恕刪)


故意殺人的犯罪率,
台灣在世界各國算是治安良好的。

每十萬人裡的比例。
有死刑的中國,沒死刑的國家,犯罪率都高於台灣

台灣人迷信又理盲,跟著新聞一窩蜂
在那裡唉唉叫,台灣治安多差。


微微55 wrote:
要表達的重點是付出一定會獲得甚麼回報嗎 不是每件事情付出就一定會獲得甚麼報酬
不講補習班也可以啊 你花學費去讀高中花時間念書 就代表你一定考得上醫學院嗎
你看不懂這個眼裡只看得到利益 只覺得女人都愛錢
現在是不是有些男的H-Game玩太多 覺得追求女人跟玩遊戲一樣 花錢買禮物討好對方就會獲得女方好感度
好感度累積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交往可以拿到甚麼福利
交往時候覺得花錢是因為喜歡對方 等到分開時候又覺得我花了這麼多錢憑什麼妳不喜歡我了
沒有好結果心有不甘 想不通的就上社會新聞了
歡喜做甘願受啦 不要花錢的時候覺得自己是男人很Man 花錢不眨眼
分手了就開始算過去自己付出多少金錢心力 計較成這樣真的很不Man
會在意金錢的真的當初就不要花就好了 真心喜歡你的女人也不會硬要你花錢滿足她


呵呵你還是聽不懂
去高中花時間從來就不是為了考啥醫學院,是為了文憑,你繳錢花時間拿不拿的到???
就算你唸到一半不想花錢花時間念了還會給你一張肄業證書哩
現在有些女的不知道是不是fb和IG的一些自我安慰語錄看太多了
付出不求回報求什麼,你工作上班不領薪水你當你在做功德喔
既然不是真心喜歡幹嘛要一直接受別人的好意
拒絕很難嗎?

s952258 wrote:
最近看了那麼多新聞...(恕刪)

真是丟盡台男臉,
你爸的家教白做了

活在當下。把握當下 wrote:
我看新聞時常覺得很...(恕刪)

廢話,男不壞女不愛
小蘿莉就已是
這麼簡單的道理你到現在還不懂 我蠻佩服的

你覺得送個禮物很花錢沒得到甚麼回報是你的損失 你可以選擇不要送
不是又想送對方又希望對方收下後要給你相對應的回報
你覺得這女人對你沒興趣又收你禮物這樣很不好 那你可以選擇不要再送她不要追求她了懂嗎

所以你送禮物討女生歡心只是為了想幹嘛而不是單純喜歡對方喔

要講工作領薪水的付出回報 請問你花一樣的時間付出 你得到的薪水回報有跟醫生一樣嗎
看得懂了嗎 不是每件事情你付出甚麼就一定會獲得甚麼相對應的回報

一個男人如果追求女生前提是要得到甚麼回報的話 難怪現在這麼多上社會新聞的
全台灣這麼多女人不是每個都是驕縱的正妹 也有善解人意好個性的好女人 你不把時間金錢拿去追求好女人 怪誰?
lakers3208 wrote:
呵呵你還是聽不懂去...(恕刪)
樓主說的是現狀阿!!! 有人有必要這麼義憤填膺嗎?

實際上只是大家思考不足 用馬斯洛自我實現來說明 看看第四點 第九點

第四 : 你找一個伴侶是你付出而不是公平對待你覺得能走到最後嗎? 版上那一些收入頗豐的你比經濟一輩子有機會和他們一樣嗎? 他們要大氣那是他們家的事情,這社會就是要男生大方,導致被濫用好意,請做好你自己!!

第九 : 情殺都是因為他愛的是戀人對他的滿足,而不是戀人自身。他從沒有將戀人當作獨立的一個人來看待,而是視為了必須滿足他的一個工具。不滿足,就摧毀。

人生自己的莫理會別人七嘴八蛇 娶外配 多一點女生交往經驗都會看開的!

做回你自己,馬斯洛自我實現的14種人格特質。
(2018/0529-2)

一、 準確和充分地認識現實

馬斯洛將人的認知能力分為兩種:B認知,也就是存在認知(Being Cognition);D認知,也就是匱乏認知(Deficiency Cognition)。

具備B認知的人,是現實怎麼回事,就怎麼認識,不會按照自己的需要、想像或欲望去認識現象。不自欺是具備B認知的人最明顯的特點。相反,具備D認知的人,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想像或欲望去認識世界。

典型的D認知,因為內心缺什麼,就去要什麼,而且會根據自己的想像來行動,而不是根據現實來行動。因為需要自信,所以他就對別人和自己說,他一定能行。

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衣》中的小男孩,看到了皇帝沒穿衣服,這是最經典的B認知,有B認知的人不會因為任何原因改變自己對事物的原初認識。所以,可以說B認知是自主人格的基石。

二、 寬容但又嫉惡如仇

具備這種人格特徵的人能看到事物的兩面性:一方面,他們深切地理解人性的脆弱,具備高度的寬容;另一方面,他們對人性中的惡又有高度敏感和抵觸。

三、 對自己的體驗全然敞開

具備這種人格特徵的人,對自己的內心體驗欣然接受,自然地表達情緒和思想。他們坦率、自然,又不落入俗套,而且按照本心去行動。

四、 以問題為中心,不以自我為中心

具備這種人格特徵的人,他們為工作而工作,而那些非自我實現者,是為生活而工作。

以問題為中心的人在做事情時,非常投入、忘我,為事業自身所吸引,而不是相反,把事業的副產品,例如錢權名利等當作主要目標。非自我實現者則正好相反,他們也許工作會很賣命,但追求的不是事業自身,而是為了副產品,比如控制別人、贏取社會經濟地位,甚至變態地要求其他人服從自己。

在工作中,自主者總是新意不斷,創新仿佛總是信手拈來,這也是因為他們有B認知,而不是D認知。

五、 超然獨立的性格

是指具有獨處與獨立的強烈需要,自己做判斷,不依賴別人。

六、 不迷信權威和文化

是指權威和文化對他們沒有壓力,不隨大流,不受制於文化環境、權威而被動選擇。

七、 清新雋永的鑒賞力

具備這種人格特徵的人像是沒有“審美疲勞”,能以敬畏、驚奇和愉悅的心情體驗並鑒賞一生中所遇到的各種事情,並頻頻產生“高峰體驗”。

在這裡簡單解釋一下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這是馬斯洛在他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創造的一個名詞,是人類最高的需求,人類在超越自我實現後的超然經驗,強調的是心理上主觀的感覺。高峰體驗是指人們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基本需要獲得滿足後,達到自我實現時所感受到的短暫的、豁達的、極樂的體驗,是一種趨於頂峰、超越時空、超越自我的滿足與完美體驗。

在高峰體驗時,人會產生一種存在認知,這與一般的認知不同,這種體驗仿佛與宇宙融合了,是人自我肯定的時刻,是超越自我的、忘我的、無我的狀態。

馬斯洛歸納了高峰體驗的六個特徵:
產生的突然性;程度的深刻性、強烈性;感受的完美性;存在的普遍性;結構的同一性;保持的短時性。

高峰體驗其實是“我”的本質與其他存在物的本質的碰撞,馬斯洛對此提出了B價值和D價值的概念。

所謂B價值,就是存在價值。自主者既理解自己,又理解別人和自然,他們能以孩子般的心欣賞一切,可以看一千次日落而不厭倦。

D價值,就是匱乏價值。非自主的人需要別人和外物來滿足自己,他們根據這些需要給別人和外物硬安上了一些意義。當需要喪失時,別人或外物對他而言所具備的價值也就消失了,“審美疲勞”也因此而生。

就是說,B價值是一個人看到了事物本身的價值,而D價值是一個人根據自己的匱乏而產生的需要,然後用自己的需要去評判對方,而賦予對方的價值。

例如,一個人因為寂寞而戀愛。一開始,因為戀人填補了他的孤獨感,他對戀人“很有感覺”。但當寂寞消失後,這種感覺也隨之消失,所謂的“審美疲勞”油然而生。他看到的是戀人對自己的“用處”,這是一種匱乏價值。他並沒有看到戀人作為一個人的原初的美,那才是存在價值。

工作也是如此。自主者看到的是工作自身的意義,這是存在價值。而非自主者看到的是工作帶來的“好處”,這是匱乏價值。但當匱乏得到滿足時,非自主者就覺得工作越來越沒有意思了,而自主者就不會產生這種感覺。

將以上幾點做一下概括的話,我們會看到,自我實現者與非自我實現者的最大差別是,前者可以臣服於其他人和其他存在的真相,而後者則陷入在自己自戀的想像中。

自主人格者是充分把自己活出來的人。結果,這個充分被看見的人,也可以很好地看見別人和外部世界了。當“我”被充分看見後,也就能看到“你”的真實存在了。

八、 真切的社會情感

具備這種人格特徵的自主者有一種普遍的慈悲心,他們似乎理解所有人的處境,對所有人都有強烈而深刻的認同感和慈愛心。他們能坦然地看待親人的優點和缺點。而非自主者容易分裂,有些非自主者會很愛自己的親人,但對別人非常兇惡。

九、 深厚的人際關係

這種關係是純粹的存在愛,而不是匱乏愛。他們傾向於尋找其他自我實現者做朋友,他們的愛中很少有控制和征服,也不會強加。

我曾經看到過一個統計,說世界各地情殺案占了兇殺案的三分之一,而情殺的邏輯聽上去很奇怪,例如某個男子殺了自己的戀人,理由是“我太愛她了”,這就是一種匱乏愛。他愛的是戀人對他的滿足,而不是戀人自身。他從沒有將戀人當作獨立的一個人來看待,而是視為了必須滿足他的一個工具。不滿足,就摧毀。

十、 民主風範

具備這種人格特徵的人,他們能看到每一個人的獨特之處,能與任何性格相投的人平等相處,仿佛沒有覺察出種族、年齡、教育、宗教等差異。就算是到了70歲的時候也可以和小孩子做朋友,把小孩子當作大人一樣對待。同時,他們年輕的時候也不刻意蔑視權威。

許多心理醫生認為,治療是一種模式,只要掌握了一套治療方法就可以治很多人。但馬斯洛認為,下面這個心理醫生才是最好的:

這個治療師,會把每一名患者都當作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他沒有術語、預期和先入之見,他具有單純、天真和傑出的智慧。每一個來訪者對他來說都是獨特的人,因此他是以全新的方式理解和解決全新的問題。甚至在非常困難的病例上,他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證實了他做事的“創造性”。

這個心理醫生並不特殊,每個自主者都具備這種態度,那就是將每一個人都當作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

十一、高度的道德感

自主者有強烈而自主的道德感和倫理觀。他們有很高的道德標準,但這個標準常與所在文化的一般標準不同。他們信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在各種情境下都堅持自己的道德。他們不會有兩套道德標準,一套寬鬆的給自己,一套嚴格的給別人。

十二、批判精神

自主者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批判精神,這是源自存在認知、存在價值和存在愛的批判,他們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批判,只是當周圍的一切與他們的存在認知相悖時,他們的自主精神導致了這種批判。

十三、接受模糊狀態

能接受模糊狀態是創造力的一個典型特徵,自主者也正是如此。他們很少條條框框,從不急著將一件新事物納入到一個僵硬的認識模式中去。他們會安靜地等待答案的到來,答案沒有找到的時候,他們不急著去造出一個答案來。

相反,非自主者一定會先把新事物納入到已有的某個模式中去,不這樣做就會焦躁不安。事情剛開始,他們就急著去找答案了;別人剛開口說話,他就已經急著去闡述自己對這件事情的認識了。其實,只要靜靜地等一等,他們會得到更好的答案,但這種等待好像是對自己的否認,非自主者不能接受這種等待。

十四、高創造力

創造力分為自我實現型的創造力和特殊天才型的創造力,馬斯洛研究的是前者。他強調,創造力只是自我實現人格的必然產品,自我實現者幾乎時時、處處都具備這種創造力,這種創造力來源於自主。

自我實現者能看到自己、他人和世界本相,事實是什麼樣子,他們就看到什麼樣子,這是自主者之所以有創造力的最根本原因。

馬斯洛認為,他們之所以如此,多半要追溯到他們無畏的性格。這要分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對外界:自主者既不隨大流,也顯然缺少對文化的順應態度。他們不害怕別人會說什麼,要求什麼,笑話什麼。因為他們不太需要依賴別人,所以也較少被他人所左右。並且,他們不敵視他人,相反會理解他人。

另一個方面是對體驗:更重要的是,自主者不害怕自己的內部世界。他們的自我更和諧,更能接受自我。他們敢於直面內在自我,同樣也敢於直面外在現實,這使得他們的行為更有自發性,而比較少控制、壓抑、規劃與設計。

自主者不怕自己的思想,即便它們是“古怪的”、糊塗的或瘋狂的。他們不怕被笑話,不怕得不到贊同。他們能讓他們的自我通過情緒流露出來。相反,普通人和神經症患者用圍牆擋住危險,並控制、抑制、壓制、鎮壓他們的自我,他們苛責自己的深邃自我,並且期望他人也這樣做。
對自主者的這種特質,馬斯洛曾做過以下描繪:

自主者並不忽視未知的東西,不否認它或躲避它,也不力求製造假像好像它是已知的,他們也不過早地組織它、分割它或對它分類。他們並不依賴熟悉的事物。他們對真理的探索,也不強求確定、保險、明確和有條理…… 當整個客觀情境有這種要求時,自我實現的人們可能安於無秩序的、粗線條的、混亂的、混沌的、模糊的、有疑問的、不確定的、不明確的、近似的、不嚴格的、不準確的狀態。

我認為這就是自在,也是對自發性的信任與尊重,也同時擁有真正的自我!!

s952258 wrote:
最近看了那麼多新聞真...(恕刪)

社會亂源是媒體
最近一直在看名偵探柯南,

想說怎麼可能有那麼多殺人事件,

最近一禮拜間的新聞,

我才知道是有可能的.................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