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997 wrote:
目的當然是希望可以跟家人真的好好坐下來談這件事 我很愛我的家人我也不希望我坦白提出後是這樣的局面 當然就跟您說的一樣 我並沒有準備好家人不接受的反應 這確實是我的不對
會想找諮商是覺得可以透過一個專業的管道讓我知道怎麼與家人溝通而不是維持這個僵局或是再次傷害彼此關係 也想透過第三方讓我知道目前的盲點在哪
我也了解諮商的目的絕對不是要教你怎麼做甚至是去改變別人 感謝您還打了這麼多文字來回應我
性向的選擇,實際上是個人的選擇。
如果樓主自身能夠...看開接受家人的不接受。那麼你的諮商費用就能省下。
你要的是解決與家人之間的僵持?那麼其實要嘛你就等時間過去,要嘛開始學習如何調整自己的做人處世的風格
家人是最難以改變的。因為很熟悉。就像樓主壓根不覺得家人會反對你出櫃一樣...
那一定是基於你對於家人的理解,然而事實證明,你對家人的理解跟了解是不夠的。那麼這樣的情況下,你還是要堅持你的家人就是你想像的那樣?還是你願意花時間好好的去跟他們談?
如果你的家人不是偏執狂?不是被醫學鑑定出精神有問題的族群...
那一切都有可以談的空間,但重點是樓主自身的心理建設。
如果你要的是打破僵局,你要的是讓彼此關係和緩。
至於你說的語言用字是:不要再...
會建議你調整一下自身的祈願語句...,因為你要的....期待的願望,是建構在「傷害」上的...
希望誰不要受傷,那也是架構在受傷上的基準。如果是「不要」再次受傷的關係,那換個方式正向一點、拿掉「不要」兩個字,你會怎麼說?
你想打破僵局,那就打破自身對於家人的固執見解。如果你覺得你的父母就是怎麼個死樣子。那麼你做再多的諮商都沒有意義,因為...為你來說,這是不可被改變的認知。如果這些認知沒有辦法鬆動、改觀。那麼你要的關係改變沒有辦法實現。就只能靠時間去拖去磨,但是你又住家裡,那麼隨著時間過去,某些厭惡跟磨擦只會上升不會消退。如果你要讓時間來解決,請你搬出家,不要跟長輩住在一起。那麼時間可能會是你的神助攻。但,你家長輩要長命百歲,平安一生,時間才會是神助攻...
如果樓主捨不得離開父母,那麼既然你有割捨不了的情感,那麼你是否願意為了這份情,更充分地去理解你的父母呢?理解到底他們是恐懼害怕什麼而反對你的?
但是在這做件事情之前,你必須做好建構自身心理安穩的狀態。
就像極限運動:溯溪一樣。要橫跨湍急的河流時,一定要先踩穩,才能走下一步。一定要把自己踩穩,才能去幫助人過河。你要幫助父母度過這個難關,實際上就像過河一樣,這是你們一起的。
如果你在心中無法完成一起的念想,只是想打破僵局,只是不想再次什麼受傷。你的基準點只是建構在僵局跟受傷上時。你做的一切都仍然只是那五指山中的觔斗雲罷了。你的思維如果跳脫不開這些,放不下這些,那麼結局還是僵局跟傷害。
我在別的樓寫過我怎麼跟從小就覺得很疏離的父親拉近關係的。沒記錯好像是海豹樓...
簡單來說,我放下了從小或過去對於父親建構的框架。我把那些認知通通都放掉。用一種完全陌生的心態去看我父親。用朋友的心態去了解我父親。去了解他有他的侷限,他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而不是用一個父母的框架去覺得父親應該是如何。如果要用「應該」,這類的限制性信念來思考的話,那麼永遠就會把自己限縮在一個困境當中,當你期待他人有開闊的世界觀能理解你之前,那麼難道自身的框架不打破嗎?
在我調整我自身的框架之前,很多時候我都覺得我父親是跟我唱反調對著幹的。更殘酷的事實是,我們還住在一起。但是當我放掉那些框架之後,我不是帶著過去對父親的認知與他相處,而是帶著新的了解跟接受,與他相處。然後才會慢慢發現自己過去無法看見的,實際上是因為自己的無法放下成見。
上一篇說過了,你想被他人接受之前,你得學會接受他人的不接受。如果你內在沒有這個機制,請你練習與學習,畢竟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換句話說。樓主八成是天選之人,你面臨的挫折遠遠沒有讓你有機會學會去接受他人的不接受。
如果樓主非要去諮商,建議你....從了解自己開始。如果只是要了解自己、重新認識自己,那未必要找諮商師。基本上不少諮商師本身都還會開課程,各種課程。建議樓主可以從課程中去看哪個諮商師的風格是自己喜歡的,上過課之後,再決定是否要找這個諮商師。
誰推薦的其實都.....
畢竟你要處理的是你內在連你自己都不太想碰的議題。否則你不會需要諮商
如果你能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各種光明跟黑暗,能接受這就是自己的全貌,那麼你也不需要找誰說什麼做什麼諮商,很多時候看看書,追追劇,事情就能想通了。你以為事情的想通是因為你一直想?
不,那是因為你不夠信任自己,所以你才會總是執著於僵局跟...傷害上。
如果你非要改變跟家人的現況,那麼最該做的就是改變自己。
改變自己,不是改變你的性向選擇。而是放掉那些過去你跟家人怎樣的衝突。如果你的父母在過去你的認知當中是開明或者...絕大多時候是尊重你的。那麼請你再次地相信他們會改變對你的觀感。你要帶著相信這可以實現的心態,去跟父母相處,而不是帶著他們必須接受你的觀點的心態去跟對方相處。那樣的話...你們就會容易變成只是在爭對錯意識形態的溝通,最終就是各種因為無法接受對錯的征戰,征戰哪有不受傷的?征戰哪有不口出惡言的?要修練到征戰時口吐芬芳,那是有困難的。罵人不帶髒字需要學習,征戰要口吐芬芳那更需要努力學習!
我在追尋跟家人關係改善的過程裡面遇過不少老師,也曾經迷失過,最後才遇見一個讓我自己決定要怎麼過活的人。讓我決定我是否要實現我所想望的未來的老師?我會推薦朋友上她的課程,但我不會推薦朋友找她做諮商。因為...最了解自己的人永遠是自己,如果自身連這一塊都不願意先面對的話,那麼就還是把改變衝突的責任丟給諮商師或任何伸出援手的人!那其實就是逃避面對自己罷了
人生很短,你的長輩有多時間能等待你去做諮商然後再來改變關係?
很多事情如果說穿說透,放下屠刀就能成佛。如果放下就能成佛,那麼放下執著,關係就能改變。然而....重點在於,自身要放下嗎?放不下的話,就永遠只能在那些困境當中執著。如同已故影星羅賓威廉斯曾經主演的一部電影:《美夢成真》那樣...
如果你堅持你的世界就是那樣,那麼你看見的風景就是那樣,誰都無法改變。很多時候危機就是轉機。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我看來,事件的發生只是幫助我有更多的學習。沒有因為痔瘡去開刀,我就不會認真的去了解自己身體的某些結構。沒有因為牙周病跟蛀牙去做根管,我也不會花時間在牙齒跟牙周上做鑽研。更不會認真的去找各種資料了解這些相關的醫學常識。
事情的發生只是用一種更直觀的方式提醒自己,該做學習、該改變了。如此而已。如果沒有這個心態,必然經常覺得困難重重。人生很短,有的人胎死腹中連親身呼吸空氣的機會都沒有,有的人長命百歲,活超過100個年頭。但人生是無常的,任何人都無法保證自己能活到壽終正寢。
如果樓主連急迫性來說都覺得還有時間,那就慢慢來吧。
情感之間的戰爭往往來自於相互之間的不了解與接納,往往都來自於自身的成見堅持,才造成衝突。性向選擇,在我看來,那是你的選擇。建議樓主要有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決心。什麼叫負責的決心?當年我跟家裡也是衝突,我每次訴說時,很多人都會說,住的不開心,那何不搬出去住?我也是有無法割捨的部分。當我明白這件事,我只知道我需要做的是找到方式能讓我可以跟家人相處。而不是繼續訴說與家人之間怎樣的衝突。最終發現的就是我得放下我那些在各種相處衝突中堆疊出來的偏見。當我願意去發現父母的良善面,父母的可愛面,把他們當人看,而不是用一個很高大的父母框架去看待他們時,憤怒就少了,怨懟也少了。感恩跟照顧的心很自然呈現,而不是那種各種理由責備自己不孝綑綁自己覺得束縛又難以離開。那只是讓自己活在彆扭中繼續跟父母互相傷害而已,那有什麼意義嗎!?
時間不等人,樓主可能以為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你確定?
在我看來,你不夠積極,如果找諮商師這件事都還要上網問人,這代表著你其實還有其他諸多害怕跟擔心,不夠了解自己的人才總是要他人推薦。因為你擔心自己無法遇見自己需要的人,不是嗎?如果相信自己是幸運的總是會遇見貴人同時帶著感謝的心,那麼要遇見貴人不難。但如果自身都不願意相信自己能遇見幸福,那麼你要的幸福永遠都必須有第三個人出現才能實現嗎?
你的盲點在於你對自己的認識了解不夠,而你卻覺得還必須透過他人才能看見?但真實來說?是必須由他人的幫助才能看見?還是你自身壓根逃避面對呢?逃避不是錯,也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你有期待的願景時,而要達到這個願景,你就得選擇面對自己。你覺得自己還有多少時間?
當你看著我的回應時,你內在堅持的是什麼?當你看見他人言論對於你的是非對錯批評時,你能覺察自己內在的變化嗎?這些其實都很細微。你去找諮商師,不是每個諮商師都能幫你做著細微的覺察。更何況,如果你自身沒有呈現出想突破的意願,很多諮商師寧可停留在你能接受的狀態上面。而這個狀態,未必是你期待的結果,換句話說你花錢花時間,也找了他人推薦的名師,但效果卻如你期待時你會如何?
我去上課,看過無數的人覺得自己有困難,何以老師不願意幫助他(她)達成願望!?卻看不見,不願意前進的人其實是自己。老師沒有辦法幫你做任何決定,也不願替你做決定,不願做控制,所以尊重你只能停留在這個當下,換句話說,如果樓主有期望狀態,那麼你願意放下多少成見來達成這個願景?如果你這個、那個都無法放下,你要改變跟家人的關係,那是不可能的...
諮商,實際上仍然是一個透過他人語言的方式來了解自己而已。
如果你也是一個容易內言很多的人,如果你也是一個容易想很多的人,如果你是容易鑽牛角尖的人,那需要的是拓展思考的寬度。如果你是容易想得很開闊的人那需要的是學會思考的深度。
如果你不是一個愛思考的人,那你要遇到現在的困境還真的不容易,如果遇見了,那就是逼著你必須學會思考...
怎麼調適自己?
樓主要的願景,有多渴望達成?0是沒有,100是非常渴望。樓主覺得是幾分?
這也可以檢視,你是否仍然只停留在想像上而已?如果你分數很高但沒什麼行動力,那這就是...你的逃避。你壓根只是想想而已。
樓主發文的時間是...10月底,今天是11月25...。這段時間,樓主做了哪些努力呢?或者仍然停留在思緒上而已?我不知道答案是什麼,你也不需要跟我說,因為我不常上01...你要知道的是...,你的渴望跟你的行動是否一致?你真的非常想改變現狀的話,就不該讓自身創造莫名的恐懼影響行動!
西方魔法世界有個強大的設定:知道這個惡魔的名字唸出來之後,這惡魔就無法傷害你。要不要把這些恐懼的名字找出來?那是樓主的選擇...
恐懼害怕擔心,是後天習得的。初生之犢不畏虎,剛出生的小牛壓根不知道老虎是什麼玩意兒,直到看到同類被撲殺才知道怕,所以恐懼是後天習得的,恐懼沒什麼不好,但看不見自身的恐懼而導致自己兩股顫顫不知如何是好等在那邊等救命,那就很致命。自救永遠比等他人就來的更好。所以救生員訓練過程當中,學更多的其實都是如何在水中自救,然後才是學習如何在水中救人。(但其實當年說更多的都是如果能不用跳入水中救人就不要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