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有幾個因素需要考慮。
1.社會文化:若這問題擺在我國看來,一夫一妻制之下,一個蘿蔔只能配一個坑,那麼「擇偶」(不包括當小三)就有其限制性。
2.時間軸:此為不可逆因素,擇偶有其時空因素的限制,擇偶的同時也同時被選擇,但是因為時間的變化,會使得擇偶者在各種條件(包括本身條件)的變化之下有諸多不同的考慮。
3.意志力與決心:既然有其所謂的「條件」,表示在條件成立時才有「機會」成為擇偶的對象,但是在第一因素(例如符合條件者出現,但已為人夫),以及第二因素(例如青春不再,可能需要視情況調整條件時)的考慮之下,到底有多少人會堅持當初自己在某一個時空背景環境之下所設定的條件?
4.市場機制:總算要談到這一點了...其實擇偶若能以一些較為能夠量化的條件來設定的話,那麼套用「市場機制」這樣的經濟概念也無不可了。在前面三項因素的影響之下,第四點的市場機制,會讓擇偶者有更多修正自己條件的機會以及想法,(以下為比喻)畢竟想要在市場上賣得一個好價錢的話,貨品的賣相必定不能太差,才能讓人心甘情願的...來成就這一場交易。至於黑心商品嘛...不在這裡討論範圍之內(笑)
其實條件說,堅持者有之,到最後放棄者也在所多有。
有的人把條件當成終極目標,有的人把條件當成推卻的理由和藉口,也有的人把自己嫁給了條件(請看印度電影-三個傻瓜),因此,在第一點與第二點沒有變之前,在第四點的影響之下,(希望)大家終究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對象,條件嘛...就看大家對於第三點的堅持有多少囉~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