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

已閱讀過並同意遵守討論區規則, 按這裡檢視討論區


junechaoc wrote:
我要表達的是為子女的...(恕刪)


很簡單
因為對他們來說 配偶是和自己對等(or低下)的存在
你可以忍受一個比自己地位還要低的人來對自己指手劃腳嗎? 是人都會覺得顏面無存
神經更過敏的人連同等地位的可能都無法忍受了

但父母不同 中國人優良的傳統父母是天是地
你可以反抗天地嗎? 不可能
這是觀念根本上的不同 不用跟他爭 基本上是爭不出什麼結果的

不過話說回來 我一直覺得這討論串裡有很多隱性的M
再不然就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好吧 我承認我好像也有...
o湛藍顏色 wrote:
現在我40多了 為什麼我不怪我媽 因為我的確不夠好也看到爸媽漸老
媽媽是用錯方式可是大部份她對子女的心是好的良善的
...(恕刪)


我相信你要表達的是 不要恨

而不是委曲求全地勉強相處在一起,相見不如懷念。

還有這世界上誰不會老?你不會老?誰不走?

為什麼老了就會變偉大了?以前所做的是就變對了?我相信你將來也不會變成一個以親情壓迫子女就範的父親。

junechaoc wrote:
我要表達的是為子女的...(恕刪)


妳要了解分化的力量 爸媽不會永遠是對的 子女也不會沒錯
年輕有年輕的氣燄 分化下去只會造就更多的平行線和不滿
家是什麼 如果沒有轉個彎去想 這個家會是什麼
誰低頭誰認錯嗎? 枝枝節節一股腦兒的氣氛會想要嗎?
集中那一點快樂嗎?

在某部份我不是爸媽疼愛的小孩是手足欺負的對象
我都能轉念 為什麼妳不放開 那個點可以抹煞其他的好 不也是殘忍
幾碼子的事都一樣

1、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

2、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

3、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

4、猜忌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5、懲罰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

6、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7、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

8、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感染力是很微妙 妳可以是陽光也可以帶烏雲 孩子不該在滿滿的抱怨中成長

沒有人是完人 接受完美和不完美 妳心裡才踏實
o湛藍顏色 wrote:
妳要了解分化的力量 ...(恕刪)


就我看到的
以分化作威脅的通常是父母,不是子女(你不聽我的,就是不把我當家人)
真的有人天生就會想反抗父母的嗎?有誰一開始覺得父母不好的?
誰最初的信念不是父母或是主要照顧者給的?

一開始要人低頭的通常是父母,子女只是想要一個可以解釋可以被聽見想法的機會
但很多時候連這種機會也沒有,因為父母不想聽你解釋
我想維持一個家,可是我不想被強迫順從
為什麼為了維持一個家,就要被強迫?要當家人就要接受強迫?
我不想恨,可是我也不想被強迫

為什麼不能接受一個家裡,有那麼多人,想法就是會不一樣
為什麼要強求子女想法做法跟父母一樣?
除非與親身有關,不然我們對於父母的意見決定,通常就是算了,即使跟自己意見不同
有誰真的會強迫父母跟自己想法相同?
可是傳統父母常常很愛搞這套,子女如果不從
再用不孝大帽子壓迫子女要跟他們相同

平行線?
也許我的概念是,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觀念上永遠不會有百分百相同的兩人,何況待人處事?
既然如此,我們跟父母也是一樣,為什麼一定要強求交集?平行線就不是家人?血緣關係不是斷不了的嗎?

我只是想說
父母有付出,是父母的愛,是事實
子女因父母受的傷,也是事實
不是父母付出了,就可以抵消對子女的傷
不是父母付出了,就可以因為親恩而合理化對子女的傷

我當然有轉彎去想
要是沒轉彎
早就跟我老公離婚了
之前被他媽這樣大鬧
造成我很大的恐懼感
曾經嚴重時,整夜睡不好
連有人開大門的聲音我都會害怕
因為害怕看到是她進來
可是因為珍惜老公,珍惜小孩
所以我還在這裡當妻子當媽媽,跟他媽同在一個家裡
同時告訴自己,對他媽的情緒淡定以對,不要隨之起舞
保持基本禮貌,不要惡言相向
這些都是我為維持一個家做的努力
但我因為他媽大鬧所受的傷
不是一句要維持一個家就可以消失不見合理化的

o湛藍顏色 wrote:
妳要了解分化的力量 ...(恕刪)


這不叫包容這叫鄉愿
給佔有慾一個合理的說法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在宇宙空間中 平行線在無窮遠處是相交的
每個人都是平行線 如同上面所說的思想絕對不會一樣
只是距離(D)多少可以由自己決定
每個人都應該享有自己的人生、決定自己的人生、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奇怪的是現實中許多人是自己的人生掌握在父母手中,
自己無法決定自己的人生,
只好把自己對人生的期望投射在下一代身上,
對子女過度關心干涉、企圖掌控子女的人生,
如此一代、一代循環下去......
父母控制子女人生,如果父母的學經歷成就眼界都比子女高,或許對子女較有說服力,
如果父母沒讀什麼書,沒什麼工作經驗,只能維持基本的溫飽,
相反的,子女靠著讀書努力工作能成為中產階級高階主管,在工作上能領導部屬受人依賴,
這種情況下,連生活瑣事都要時時關注提醒子女,這不是在考驗子女的耐心嗎?

很多人以為我習慣受父母服侍,生在福中不知福,
但事實上,我從小就主動做家事,也在外地讀書工作了十幾年,能獨立生活也擅長所有家務。
即使現在在家,也幾乎都不會麻煩到別人,凡事都是主動去照顧父母。
唯獨煮飯這件事沒有辦法,因為我注重養生,講求健康,因為我要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我常在週末採購健康的食材和家庭用品,也固定在週末打掃家裡環境。
而父母只重口慾,吃的都太油,也就是說我做的飯菜他們沒有興趣吃。

我想以後就買比較大的透天房子,各自住在不同樓層,且每樓層有獨立的廚房客廳衛浴,
這樣就能解決生活方式不同的問題。

ncvt wrote:
奇怪的是現實中許多人是自己的人生掌握在父母手中...(恕刪)

奇怪的是現實中許多人是想把自己的父母掌握在自己手中
奇怪的是現實中許多人是把自己的人生交付到父母手中
奇怪的是現實中許多人是自己的人生不知道在誰手中
.
.
.
講起來很無趣,但當有人說他無法決定自己的人生時
多數都是逃避責任的藉口
拿責任當理由,宿命當藉口的事太多了
不論父母還是孩子

"阿就我爸硬是要這樣,我也沒辦法啊"
"我兒子說這些保養品一定要吃"

說穿了,是你心理的不安造成你的恐懼
心安了,很多事情都有解的

我們的教育從小只教我們讀書寫字
沒教我們溝通
導致我們在溝通技巧上有著嚴重的缺陷
習慣性的帶入情緒
以及不懂得引導談話的內容方向

要一個人接受另一個人的思想
是極其困難的
但是要解釋自己的思想給另一個人明白
確實是有技巧可操作的

"阿~我懶得跟他們說啦~每次說了還不是一樣"
"阿~他們幾十年都是這樣不可能改變的"
"你沒看到他為了我搬出去這件事,居然流著淚求我"
是阿,你們都知道
人的情緒一旦爆發,有時候無法抵擋
因為你們的情緒也會隨著對方的情緒起伏
不可否認的,我也會有這種狀況
尤其是遇上我今生的修行(我老婆啦,她脾氣真是差到一個極限了,遺傳自她爸)
但多數情況表示他還願意跟你溝通
心冷了,那就連話都不用說了

問題是,這些問題因為你的妥協,它仍然存在
顯然這是一個無效的溝通方式
我記得上溝通技巧課程時的講師說到
為什麼要溝通
當然啦,就是因為有溝,才需要通
如果溝了還不通
到底是甚麼問題

答案很簡單
是自己的問題
因為你搭橋的方法不對
因為你表達的語氣不對
因為你言談用的詞彙不對
因為你的高度不對
因為你的態度不對
因為你的眼神不對

我特別用紅字標記的這點
往往是溝通時最大的障礙
因為沒有一個人聽到命令或是哀求時的心理是沒有壓力的
講到這就好

沒有一個人能完美的解決一個人的問題
肯定會有另外的問題衍生出來
就像我花時間想去消弭掉我老婆心中對她父母偏心造成的愛恨問題
因為她強烈的認為她父母偏愛姊姊與妹妹
導致她用許多物質上的,行動上的行為去證明,她才有資格得到更多父母的關愛
失衡了,愛與恨的強烈都足以讓一個人心裡扭曲
很多年了,我也只能讓她把重心轉移到其他地方
放下世間所謂的"孝"
她的孝,完全是因為恨造成的自我虐待
如果不能清楚的看清自己
有時候你會不懂你是在盡孝,還是在求一個關愛的眼神

認識我老婆的時候,她是一個幾近瘋狂為原生家庭付出的人
每天都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然後就被惡夢驚醒
收入繳家裡的支出(她家境好的很,根本不缺她的收入,但她17歲就開始半工半讀),多的存起來
過著自虐一般的生活
藉此展示給她的父母親看
潛意識裡充滿著
"我有能力可以賺這些錢,你們應該多愛我一些"
這樣的想法

說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其實只是要告訴各位
當你肩負著這些,你就要有改變的信念與責任

我常跟我岳父喝酒啦
他也是不斷在改變他過去的一些想法
我之前說了斷絕父女關係的這件事
就是在說他跟我大姨子
至於箇中問題,我不在這裡說
也是四五年的時間吧,父女都沒連絡

至於現在,我們常一起吃去吃飯
因為我岳父愛喝酒,愛吃美食
所以我偶而找一些餐廳去嘗鮮

撇開了父母,就不能盡孝了嗎?
有時候兩家子相處會更和諧,互動更有趣的

不說了,該努力工作了
轉個念會海闊天空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也無不是的孩子
已經是為人父母了 真能做到每樣零缺點嗎? 沒人敢打包票
同樣我也在摸索就跟我爸媽摸索的心態一樣 一開始就能好角色
我一樣也會犯錯但我多了個思考空間僅此而已
人不會出生頂天立地什麼都會 那只有傳說神話

去感受別人的心境為何做那麼大轉變 畢竟悲觀人生散發出來的是哀怨
你不會看到過往的美好只會看到過去的壓力和痛苦 對將來對孩子對自己是不公平的
又如何能讓孩子快樂呢? 你都不快樂了 強打的快樂不是快樂 會影響到孩子

祝福妳 妳比我幸福 妳只要記住一件事 痛苦和快樂是妳自己 妳要什麼人生也由妳
光是樓主還願意買了房子又把父母接回家住~就算討厭也是忍受
現在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是被丟在養老院的.......
  • 4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