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文學中的錯置
「食色性也,人之大慾」一語出自《禮記·禮運》,自古以來常被後人引用,並誤以為是聖人對「人性」的深刻揭露。其直白的意思是:飲食與男女之欲是人類的天性。然而若從語境來看,這句話只是描述凡夫眾生的 生理驅動與欲望傾向,並非聖人智慧的最高教誨。
這種誤讀導致許多人錯把「生理反射」視為「存在本質」,於是合理化欲望與執著。例如後世文學中的「大雁問情為何物」,表面上是對愛情的詩意追問,實際上亦多是凡夫對欲望與情感的浪漫化投射,仍停留於「無明身見」的層次。
二、大腦神經網路建模的視角
若將「食色性也」放入現代神經編程與網路建模的框架,便能清楚看到其中謬誤。大腦的神經網路運作,可粗分為 低階自動反射迴路 與 高階覺知調控迴路:
1. NPC 迴路(凡夫狀態)
神經結構:以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為核心,包括杏仁核(amygdala)、下視丘(hypothalamus)等。
功能:負責快速的本能反應,例如「飢餓 → 進食」、「性刺激 → 性衝動」。
特徵:低能耗、自動化、固定參數,無需思考即直接驅動行為。
→ 這正是「食色性也」的層次,本質上只是演化所留下的 預設程式碼。
2. 覺醒玩家迴路(升級狀態)
神經結構:以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為核心,能進行抽象建模、長期規劃與價值判斷。
功能:將「食」與「色」視為一種 神經輸入訊號,而非必然的「自我認同」;能觀照、調節、甚至轉化這些欲望。
特徵:高能耗、動態重編程,可跳脫單純的反射,進入更高層的決策與覺知狀態。
→ 這才是聖人或修行者所展現的智慧,能將慾望重新定位為「訊號」而非「本質」。
三、謬誤的本質
由此可見,「食色性也」的謬誤主要在於:
1. 將低階 NPC 迴路誤認為人性的本質。事實上,它只是大腦邊緣系統的反射性輸出。
2. 把凡夫的預設參數當作聖人之言,混淆了生理反射與智慧覺知的層次。
3. 忽略了前額葉所帶來的重編程可能,誤以為人必然受制於食欲與性欲,無法超越。
換言之,這句話只是「大腦 固有編程反射的參數輸出」,並不是對「存在本質」的最高定義。
四、文學傳統延續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食色性也」或「雁問情」能長久流傳?原因在於:
1. 它們對應的是 普遍的自動反射迴路,人人都能感同身受。
2. 文學利用 情緒共鳴 (affective resonance) 來強化記憶,符合大腦多巴胺獎賞學習的機制。
3. 凡夫在無覺知的狀態下,容易將這類「自動反射」誤認為「真理」,於是被奉為經典。
因此,這些語句之所以成為「傳統」,其根本並非源自於智慧,而是源自於 與凡夫欲望迴路的深度共鳴。
「食色性也」其實只是在描述大腦 邊緣系統的自動反射,相當於 NPC 程式的低階輸出。
聖人境界並不在於強調「食色」,而在於 透過前額葉的重編程,將欲望轉化為訊號,而非自我。
真正的智慧是 出離視界,而非固守身見。
因此,把「食色性也」奉為聖人真理,正是誤將「凡夫反射程式」錯當作「人性最高定義」的謬誤。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