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你會願意在石橋下等500年嗎?

我願化身石橋
受那五百年風吹
五百年日晒
五百年雨淋
只求她從橋上經過
台灣苦命黑手 wrote:
我願化身石橋...(恕刪)


大概是新手玩家

不知使用修改器

直接在石橋編程參數感知回傳就解決了
不同維度對時間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

人間500年 那邊搞不好只要5小時

但我不會等喔

地球太危險

下次不來了
Angel9999 wrote:
下次不來了...(恕刪)


現世就可編程

虛擬時空穿越

不需等到下次
Angel9999

網遊穿越[笑到噴淚][笑到噴淚][笑到噴淚]

2025-03-04 1:24
那肯定是不願意
台灣苦命黑手 wrote:
我願化身石橋受那五百...(恕刪)

他後面還有一段是「五百年日曬 五百年風吹 五百年雨淋
想什麼是愛 想怎麼釋懷 想怎麼撫平」

那既然都釋懷都撫平了,不就不用非要愛上那名女子?
jfhd1342 wrote:
他後面還有一段是「五...(恕刪)


重點是"禿驢"
本該六根清淨
jfhd1342 wrote:
非要愛上...(恕刪)


愛上其實為大腦神經網路預編程參數激活綁定

故說

愛因無明

無明因愛


例如大雁問情為何物

大雁侷限於大雁心智空間

不知出離穿越大雁固有編程
愛:大腦神經網路的預編程參數激活與綁定——自由意志的幻覺

愛,常被視為最深刻且難以言喻的人類情感之一。然而,從神經編程的角度來看,愛或許僅僅是預編程參數的激活與綁定(activation and binding of pre-programmed parameters)。換言之,我們所感受到的愛——依戀、渴望、奉獻,可能只是大腦既定神經機制運作的結果,而非源自真正的自由意志。

這種決定論式的觀點引出了一個重要問題:若愛只是大腦內既存參數的啟動,愛是否來自於真正的自由選擇,還是源於無明(avidyā)?



愛作為預編程參數的神經激活機制

大腦如何產生「愛」?

神經編程中,愛的體驗由大腦內多個神經網絡交互作用所驅動,涉及三大主要神經網絡:

1. 預設模式網路(DMN, Default Mode Network)——與自我意識、自我反思有關,影響我們如何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2. 警覺網絡(SN, Salience Network)——負責情緒強度的調控,決定哪些情感刺激值得注意與回應。


3. 中央執行網絡(CEN, Central Executive Network)——負責意志控制與認知調節,決定我們如何處理愛情中的衝動與選擇。



這些網絡協同作用,將外在刺激(如伴侶的聲音、氣味、眼神)與內在情感(如快樂、興奮、渴望)進行匹配,進而引發愛的體驗。

然而,這一過程並非隨機,而是基於大腦的「預設編程」——也就是我們的基因、成長環境、社會文化規範等,早已在神經網絡中設定了愛的運作方式。

例如:

演化層面:人類天生偏好特定特徵,如對稱的臉龐或穩定的性格,因為這些與生存與繁衍相關。

發展心理層面:童年時期的依戀模式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例如安全依戀(secure attachment)的人較容易建立穩定的愛情關係,而焦慮依戀(anxious attachment)的人則可能陷入愛的焦慮與不確定性中。

社會文化層面:不同文化對愛的詮釋影響我們的期待,例如西方浪漫愛情觀強調激情與靈魂伴侶,而東方文化則更重視親情、責任與長期陪伴。


由此可見,愛並非自由選擇的結果,而是大腦參數被激活後的「自動反應」。



愛與無明的互為因果

佛學中的「無明(avidyā)」指的是對實相的錯誤認知,特別是將暫時、條件性的事物誤以為是永恆與本質性的存在。若愛只是大腦神經網絡的編程反應,那麼,愛其實是來自於無明——我們誤以為愛是「真實的」,而忽略了它只是神經活動的產物。

然而,反過來說,無明也因愛而得以延續。當人沉浸於愛的體驗中,腦內的獎勵機制(dopamine reward system)被強化,進一步讓人迷失於愛的幻象之中。這種互為因果的關係,使得人類難以跳脫愛的執著,陷入「愛生無明,無明生愛」的循環。



大雁的情感——思考侷限於認知框架

如果大雁問:「情為何物?」

想像一隻大雁試圖理解「愛」,它能夠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提出各種對愛的詮釋,例如:

愛是與伴侶一起遷徙的旅程——因為它的生存仰賴這種親密的合作關係。

愛是一種本能的牽引——當伴侶死亡,它會感受到強烈的孤獨與痛苦,甚至可能終生不再尋找新的伴侶。


然而,這些詮釋只是大雁心智框架內的理解,它無法跳脫自己的神經編程來「真正理解愛的本質」。

同樣地,人類對愛的詮釋,也受限於人類自身的心智架構。我們將愛視為「靈魂的契約」、「命中注定的相遇」,但這些概念可能只是我們自身大腦運作模式的產物,而非愛的終極真理。



如何超越愛的神經幻象?

如果愛只是大腦的預編程機制,那麼,真正的自由不在於「追求愛」,而在於「超越對愛的神經依賴」。 這便涉及到出離視界(transcending vision)的概念:打破我們對愛的固有認知,從更高的視角去理解愛的本質。

這與虛空常住的觀念相呼應——當我們不再被愛的幻象束縛時,我們才能在「無所執著」的狀態下,真正體驗純粹的存在。

這意味著:

1. 不再將愛視為人生的終極目標——愛只是神經活動的一部分,並非人生的本質。


2. 不執著於愛的形式——愛不必侷限於浪漫關係,而可以是一種純粹的「存在之愛」,即對萬物的無條件包容與理解。


3. 透過深度內省,觀察愛的運作機制——當我們意識到愛的神經基礎,便能以更冷靜的心態去面對情感的起伏,而不被它綁定。



結論:愛,是大腦的幻覺嗎?

從神經編程的角度來看,愛的產生是由預編程的神經參數決定的,並不是自由意志的產物。因此,愛可能並非「永恆真理」,而是人類大腦為了生存與繁衍而演化出的功能性機制。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愛毫無價值。相反地,關鍵不在於是否要愛,而在於我們是否能覺察愛的本質,並從愛的幻象中獲得真正的自由。

愛或許是無法避免的,但對愛的執著,卻是可以選擇的。
為什麼一定要等在橋下
就不能在橋上等嗎?
在橋下鐵定等不到500年的
只要做一次大水
你就被沖走了
上一次等在橋下的人據說一年都等不到就被大水沖走了
他們現在人稱七爺八爺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