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根本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相關資料如下:
Yahoo奇摩(綜合報導)
網友投票:93.5%不認同外公外婆改祖父祖母 僅6.5%同意不需分內外
2022年2月16日 週三 上午8:15·2 分鐘 (閱讀時間)
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因遭立委質疑有性別歧視問題,因此決定將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等,加註「今亦稱祖父、祖母、阿公、阿嬤」,不用再有內外之分引發社會熱議,據Yahoo PK截至今(16)早8時、逾5500名網友投票顯示有高達93.5%不認同將外公外婆改為祖父祖母,僅6.5%網友同意認為祖父母不需分內外。
Yahoo PK問及「你是否同意教部國語辭典將外公外婆改為祖父祖母」?選擇「同意,祖父母不需分內外」共359票、約占6.5%,網友們紛表示「都是孫子孫女,為何要分內外呢」、「夫妻雙方所孕育出的孩子都各有一半的基因組合」、「叫外公外婆,關係比較不親」、「很多觀念必須從法條上先更改」、「早就應該正名」!
而選擇「反對,習慣用語不涉及歧視」共5159票、約占93.5%,網友們則認為「血緣關係不相同,需要分別稱謂吧」、「要分,比較好解釋誰是誰,且只是稱謂而已,並無歧視問題」、「多此一舉!家長沒教好卻怪起稱謂?」、「教育部有問過全民意見嗎?憑什麼一個立委喊一聲就要改?她代表全民嗎」?
責任編輯:鄭安廷
別再畫蛇添足鬧笑話.
親屬稱呼有特定意義.
也是為便於辨識關係.
相關資料參考如下:
中時新聞網
親屬關係定位明確 正名畫蛇添足
林志成/新聞透視
2022年2月16日 週三 上午4:10·2 分鐘 (閱讀時間)
教育部這次修改國語辭典,除了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也對外孫、外孫女加註為「今亦稱為孫子、孫女」。教育部說這是因為涉及性別歧視,所以才調整.
但很多人看了都嚇一跳,難以理解歧視從何而來,因為在他們生活中,從來沒有看過或體驗過,稱呼或被稱呼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外孫子或外孫是一種歧視。
依照教育部修改辭典的邏輯,如果以內、外來區分稱呼是一種歧視,那「堂哥、堂姊」及「表哥、表姊」也是以內、外來分,難道也是歧視?男人、女人以性別來區分,豈不更有歧視的味道,國語辭典裡面難不成都要加註「今亦稱為人」。
銘傳大學副教授劉廣華就在臉書發文說,華人文化素重家庭關係,所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個人修養也是要先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華語之中,對於親屬關係有非常明確的定位。
因此,在華人社會中,從父系的伯叔父、伯母嬸嬸、姑姑姑父、堂兄弟姊妹、姑表兄弟姊妹、侄兒侄女,一直到母系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姨表兄弟姊妹、外甥甥女,清清楚楚。
在中華文化中,稱呼具有特定意義,也便於辨識。不叫外公、外婆,小孩子改叫「台北阿公、阿嬤」、「台南阿公阿嬤」來辨識,就比較好嗎?教育部這次改變,不但忽視了中華文化的因素,也是畫蛇添足,徒增困擾。
時代力量立委王XX指教育部國語辭典「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的解釋,加註了「今亦稱祖父、祖母、阿公、阿嬤」,是改善性別歧視的一大進步,這讓許多民眾驚呆了,覺得叫外公、外婆是一種歧視,可能只有王立委。
老何boss wrote:
在華人社會中,從父系的伯叔父、伯母嬸嬸、姑姑姑父、堂兄弟姊妹、姑表兄弟姊妹、侄兒侄女,一直到母系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姨表兄弟姊妹、外甥甥女,清清楚楚
個人覺得,父系的親屬稱謂,會比較多且複雜,是因為傳統大家庭,同住者幾乎都是父系親屬,所以為了實務上的需要而產生的
像父系的兄弟,還會細細分叔與伯的不同,而姐妹就一律為姑。多半是因為常出現在一個屋簷下的人,是以叔伯為主吧
至於歧視,根本是聽的人自帶有色眼鏡去看事情
現在高官將男方親戚與女方親戚的稱謂不同,認為是一種歧視,我覺得更可能是舔美吧

因為在美語中,爺爺與外公是沒在區別的,所以高官覺得華人文化中將其區別了,就是一種錯誤
舉一個相反的例子,以前中文的「他」,是不區別男女的。直到清末為了翻譯外文需要,增加了另一個「她」字,以區別男女不同
如果現在真的認知,把男女區別開來是一種歧視,那請問要不要把「她」字或「他」字其中之一廢止,以後只用一個,不再區別男女,以停止這種文字歧視?
但我猜,達官們壓根不會覺得他與她有歧視意味,因為美國人就是這樣區分著用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