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ori523501 wrote:
他工作很忙很累我是清楚的也能體諒 所以不會要求他幫忙太多家裡的事 而且他回到家也不是什麼事都不做 還是會幫忙倒垃圾洗衣服照顧大寶陪大寶睡 (雖然常邊滑著手機不是很認真的陪伴 但至少他願意顧著)
以上他願意做的這些 我都心存感激
他對我 開玩笑的嫌棄我的外貌我不會在意(自認外貌身材是沒有走樣的太嚴重) 但對我做的工作(包含陪小孩煮飯洗碗...等每天必須做的事) 總會有嫌棄的言語出現 可能是認為我做的不夠好不夠厲害,或是看我累了在休息就嫌我不夠會利用時間打掃...
我自己是曾經有工作的 但為了他的工作跟著他移居到外縣市成了無後援沒朋友的全職媽媽 曾經我也不太會做家事 為了他我努力改變很多學煮學做家事 但還被嫌做的不夠好 常常挫折感很重
其實也是因爲不想走到離婚
上來不是抱怨而是想問問有沒有一樣狀況的媽媽們
他們是如何調適心態 因爲看起來我老公也沒辦法改變了 只能自己想辦法調適...
每個人都有接受跟付出的能力,然而每個人的接受跟付出又都有各自的僵化。
如果就樓主的描述來說,你老公覺得你不夠會利用時間打掃。或許是心疼你的累,但他沒有說出口,他出口的反而是『解決的方案』。我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上面的回應我有提到,在我與家母相處的過程中,我也分不太出來到底那是嫌惡還是關心。雖然我抗議了,家母也總是說她沒有嫌惡我。她只是擔心我的健康。然而因為前面的不舒服已經造成,所以後面的解釋往往也很難讓人接受!
換句話說,建議樓主,當妳覺得老公嫌棄你的時候,或許你可以直接問他....。是不是心疼你作的太累,所以提出建議跟解決的方案!?接著你可以說出你聽到他說的什麼,你的感受是什麼?
建議,他怎麼說,如何用字,你就照本宣科的複製然後說出來,而不是用自己的意思去講出來,否則的話,你們彼此的溝通就會著重在自己的框架當中糾結,而忽略了雙方彼此的感受跟需求。
當雙方都防衛狀態時,要交心,是很難的。
婚姻中兩性的相處是變動的,一直都在變動的,換句話說,不要預設覺得誰沒有辦法改變。你願意調整與改變思考模式,雙方的相處就有改變的可能。如果心態上一直都覺得對方就是如何的死樣子。那麼他永遠就會是那個死樣子。然而究底來說,你老公就是那個死樣子?還是那只是樓主的固著與認知?那是兩回事...
如果樓主要追求心靈上的安適,那有些對自己認知的了解,要區分清楚。
樓主的想辦法調適,其實還是在那個委屈自己然後期待對方能看見的模式或狀態當中。不建議你繼續這樣的心態。因為這樣的話,在婚姻當中等同於妳放棄了跟老公一起成長與學習的機會,你們越來就會越變成你是你,我是我。
然後兩個人都痛苦,因為雙方存在於這個家庭當中,更多的不是因為愛彼此,而是因為家庭的責任,對誰的責任。這樣的話,彼此的相處不再有溫度。
當關係降到冰點之後,除非有人願意破冰,否則來說,彼此都是進入自己的防衛狀態而已。夫妻之間,是最容易因為不滿於是相互『懲罰』的組合。比單純的好朋友還要容易報復對方無法讓自己滿足...
建議樓主,與其被動的繼續忍耐或以為自己需要時間調適,還不如主動的思考或嘗試不同的行為模組。樓主跟老公結婚多久呢?
我跟家裡長輩的相處,我花了大半的人生上課成長才有現在的果。然而其實最先的源頭仍然是自己的心態。
自身如何發願?如何發心?過程當中隨時檢視自己是否朝向初心?
家母跟家父的紛爭,長久以來也都是陷入了自身對於視角的僵化,如果沒有了視角與相處的彈性,那麼必然就會是兩條平行線的果。
任何的改變都來自於日常生活的點點堆積。就像樓主也不是憑空就討厭老公的不是嘛?那麼妳最開始也不會是憑空就喜歡妳老公的,不是嘛?既然任何事情都是慢慢累積而成的
那妳願意慢慢堆疊讓彼此能夠說話或聽懂對方說話的契機嘛?那是你的選擇
你一直糾結於,如果有『別人的老婆發生同樣事情可以告訴你,她怎麼調適,那麼你就能怎麼樣改變』
你的框架設定太多,最後就是搞死自己而已。換句話說,不是你老公的要求高。而是你自身的要求太高
就如同,一定要『也是被老公嫌棄的女人』的回答,才是你要的。其他類似被人嫌棄的回應,都不是你要的。
如果樓主堅持要走這樣的模式,那是你的選擇,或許他人的回答,永遠都無法讓妳覺得滿足...
然而那是他人的問題?還是你的選擇?
就如同你上網抱怨,然而你老公不覺的自己講話有很酸一樣。你們兩個都活在對自己認知框架當中,當心中只有自己時,那麼一個呈現的是自信(或讓人覺得驕傲)的固執。另外一個就是全然相反的固執。不是冤家不聚頭...。天堂跟地獄都是自己選的多...
一定要跟你一樣的人(是老婆然後老公也一天到晚嫌棄她)的回答才是你要的正確答案嘛!?
如果別人能做到可妳卻一直都無法達成,你是否又會走入下一個自我感覺很糟的循環當中!?如同你覺得你老公認為你時間分配不夠的於是你覺得他就是嫌棄你不夠好!?
我其實很好奇的是,樓主是否有那種一直擔心自己如果不夠好,就會被遺棄的恐慌!?
---------------
心態決定未來,
選擇權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