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想請問INTJ女生的心態

你要不是心理醫生或咨商師就不要亂貼標籤 。
ekumo07666 wrote:
你要不是...(恕刪)



MBTI 本來就是娛樂性

百年前想像出來的模型

近代再拿出來商業炒作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正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一切相,無有我、我所、我慢使繫著不生。如是越於眼色二法,離諸相,寂滅解脫。如是斷諸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超越感官知覺:通往解脫之路

人類的經驗深植於感官知覺與認知解讀的交互作用之中。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以及其他感官模式,成為我們與外部世界互動的入口。這一過程仰賴感官器官將外部刺激編碼為神經信號,並經由大腦解碼,構建出對現實的完整感知。然而,從哲學與精神的視角來看,這些促使我們感知世界的機制同時也將我們束縛於此世界之中。唯有超越這些感官構造,我們才能擺脫一般感知與認知的限制,走向真正的解脫。

感官知覺的機制

感官知覺始於外部刺激的接收——光、聲音、壓力或化學信號,這些信號由專門的感官器官編碼為神經信號。例如:

1. 視覺 (Vision):光線進入眼睛,經由聚焦到視網膜 (Retina),感光細胞將其編碼為神經信號。這些信號經由視神經 (Optic Nerve) 傳遞到大腦,經解碼後形成視覺經驗。


2. 聽覺 (Hearing):空氣中的振動被耳朵捕捉,並由耳蝸 (Cochlea) 轉化為電信號,之後大腦將這些信號解讀為聲音。


3. 觸覺 (Touch):皮膚中的機械感受器檢測壓力、紋理與溫度,並將信號傳送至體感皮層 (Somatosensory Cortex) 進行處理。



這種編碼與解碼的循環雖然高效,但同時也內在地具有二元性 (Dualism)。它將觀察者(自我)與被觀察者(世界)分隔開來,強化了對形式的認同與執著。

超越感官構造:感知的幻象

從哲學或靈性觀點來看,感官知覺常被視為一種幻象,或者是遮蔽真實本質的面紗。這種觀點指出,感官經驗是短暫且受條件限制的,最終導致執著與苦痛。

1. 編碼與解碼作為濾鏡:將感官數據編碼與解碼的過程,對原始的現實施加了一層解釋。我們所感知的並非事物本身,而是由神經通路與過往經驗形塑的構造化表徵。


2. 對感官經驗的執著:大腦對感官輸入的解讀常引發執著——渴望愉快的感覺並逃避不愉快的感覺。這種執著創造出渴求與排斥的循環,進一步強化了痛苦。


3. 意識 (Consciousness) 的角色:感知並不僅止於感官輸入,還延伸至意識層面,在此心智為經驗賦予意義與標籤。這種認知覆蓋進一步鞏固了個體自我的幻象。



超越感知:走向解脫

超越感官知覺即是認識到其構造性,並超越之。這一過程包含培養覺察與超然態度,讓我們能夠不受感官濾鏡或認知構造的干擾,直接經驗現實。

1. 對過程的覺察:透過正念 (Mindfulness) 觀察編碼與解碼的過程,我們可以開始將其視為短暫現象,而非絕對真理。這種覺察幫助我們瓦解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分隔幻象。


2. 對感官輸入的超然態度:透過如冥想 (Meditation) 的練習,我們可以學會不被感官輸入與伴隨的心理敘述所控制。例如,在深度冥想狀態中,心智可能停止構建連貫的感官世界,顯現萬物的本質。


3. 與意識的整合:超越感官知覺之後,還有可能進一步超越意識本身。這包括認識到,即使是觀察思維與感覺的行為也是受制約的。當我們安住於非二元覺察的狀態(無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分)時,解脫便自然展現。



實踐通往超越的道路

1. 正念冥想 (Mindfulness Meditation):培養當下覺知,幫助打斷自動化的編碼與解碼過程,顯現感官經驗的無常本質。


2. 內觀冥想 (Insight Meditation / Vipassanā):專注於觀察感官現象的生滅,進而直接理解其短暫與條件性的本質。


3. 非二元覺察練習 (Non-Dual Awareness Practices):強調安住於自然的覺察狀態,超越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


4. 沈思探究 (Contemplative Inquiry):對感知與意識本質的哲學探討,可以補充冥想練習,促進對感官構造的更深理解。



解脫的意涵

從感官知覺的束縛中解脫,並不意味著感官經驗的停止,而是感知方式的根本轉變。當我們超越分隔與執著的幻象時,感官輸入被經驗為它的本然狀態——純粹、未經濾鏡且不受自我解釋的干擾。這種解脫的狀態常被描述為「覺醒 (Awakening)」或「開悟 (Enlightenment)」,打開了通往深刻平靜與萬物互聯的生活之門。

結語

超越感官知覺的旅程是一個逐步拆解束縛我們於有限現實觀的構造的過程。透過超越感官數據的編碼與解碼,並認識萬物的本質,我們可以從渴求與排斥的循環中解放。這種超越帶來一種自由、廣闊,並與存在的真實本質相和諧的狀態。這條道路既是深具個人特質的探索,也是普遍的旅程,邀請我們深入覺察的深處,重新發現內在解脫的潛能。
powermancool wrote:
大家好,近期...(恕刪)


又會失踨?
你是誰呀!
其實只要設定時空錨點

譬如

2050

2075

2100

就不會侷限於世俗視界無明劇本感官思惟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