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奴性角色的省思

iamaminimalist wrote:
你不覺得女人一出生就...(恕刪)

好像小路這麼賢惠,賺得比她老公多很多,又要做不少家事,還想把婆婆接來一起住,這也是她自己心甘情願,而不是被婚姻綁架
人有很多需求

被需要的需求也是之一
這也是自我價值肯定
尤其是女生
母性是天生的

男性也有被需要的需求
比方,職場退下來之後
發現妻小開始不鳥他
也會跟他大小聲

真是忙了一場空虛啊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有燈就有人
abyhriu wrote:
以前在某一家公司時我是這種角色
後來有反省了一下

反省改了就對啦!

台灣儒家、佛教,許多宗教都是訓練人民做奴才,能想通這些是騙人的,才能站起來
像是...野花香
得不到的才讓人想要
社會上與人相處、也很容易遇到這種情況
與人和善有求必應、反倒受不到重視
而高高在上反而受到追捧
善良的本性不一定改的了,只能說別當濫好人
可一可二不可三
abyhriu wrote:
你們覺不覺得有些人奴性特重,卻得不到任何好處?
比如他們可能一直在當爛好人,被人利用,卻也被人陷害
不管在學校或出社會在職場或嫁人後,一直都被人奴役著
在學校是被同學奴役
在職場被同事奴役
嫁人被婆家奴役



樓主想表達.............自由自主?
abyhriu
abyhriu 樓主

非也,而是不做濫好人

2023-03-28 0:30
abyhriu wrote:
剛出生應該是我父母幫...(恕刪)


所以自古才會用儒家來治國就是這一套深入人心之後大家都心甘情願被奴役一輩子
你看看西方有沒有這樣想
Lisa_Hsu

別忘了西方有基督教:"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2023-03-28 11:09
iamaminimalist wrote:
你看看西方有沒有這樣想

那只是現代沒有,
百多年前美國婦女還在爭投票權.
從前婦女就是沒地位,
體力重於一切的年代,
先天擁有體力優勢的男性自然有絕對話語權.
也別說基督教如何又如何,
教會統治下的歐洲,
女性又有多少權利???
(一)自由女性主義
• 【背景】從18世紀到20世紀60年代,女性運動的主導傾向是跟隨著自由主義傳統的,它關注女性的個人權利和政治、宗教自由,女性的選擇權與自我決定權。」
• 【主要觀點】
1)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直接面對的嚴酷現實是女性被全面排除於社會生活之外,它為將女性包括進社會生活奮鬥了200多年。它認為,社會剝奪了女性的平等權利這一點是不能容忍的。女性無論是作為一個群體還是一個個人,都應當享有與男性相等的權利
2) 其次,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十分看重公正和機會均等,認為女性的地位受到習俗法的局限,限制了女性對社會的參與。女性受壓迫的根源在於個人和群體缺乏公平競爭機會與受教育的機會。
3)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反對關於女性的傳統哲學思想,即女性與男性相比在理性上是低劣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反對強調性別的差異,而非常強調男女兩性的相似性——如在攻擊性、抱負、力量和理性等方面擁有同男性相同的能力。
• 【代表人物】
早期:沃爾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和穆勒(John StuartMill)」
沃爾斯通克拉夫特《為女權辯護》:「她批判了盧梭的女性觀。盧梭的女性觀認為:男女兩性的特質和能力是不同的,這種生理上的差別決定了兩性在社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男人成為公民;女人成為妻子和母親」(可與房中天使和墮落女人結合了)而她認為,男女兩性的道德水準是相同的,都可以對品德做出自由的理性的選擇;最後,她明確提出,兩性的價值平等必然會導致兩性的權利平等。
穆勒《女性的屈從地位》:女性的屈從地位是早期歷史野蠻時代的產物,是一群人強迫另一群人的結果,遠非一種自然的秩序,只是因為人們對此早已習以為常,它才被當作了自然的秩序。他當時提出的一個著名論斷是,“一個性別從屬於另一性別是錯誤的。他認為,女性的能力看上去確實低於男性,但這是長期的社會壓迫和錯誤教育的結果,是壓抑一方激勵另一方的結果。
第二波:波伏娃
三步策略”:第一步:一定要工作,即使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作是受剝削受壓迫;第二步:一定要有知識,包括思想,觀察和定義;第三步:爭取社會的社會主義變革,這一變革將對主體與客體、自我與他者的衝突有所幫助。(Ollenburger,etal.,25)
• 【批評】
「第一,自由主義女性主義不承認非性別形式的其他種類的壓迫,尤其不承認階級壓迫的存在
「第二,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未能在工作和政治領域爭得兩性平等,甚至在法律方面的平等也沒有完全爭得。
「第三,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只是一般自由主義原則的簡單擴張,沒有對它做什麼修正
「第四,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兩性平等要求忽略了性別社會角色的差異,忽略了兩性的生理區別。
「第五,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堅持忽視性別式的(sex blind)立法,而這種立法忽視了男女兩性的生理差別,對這個性別社會的社會現實視而不見。
「第六,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人性觀視個人基本上是理性的、獨立的、競爭的和自治的存在,忽視了人類社會的撫育、合作和相互支持的性質。
「第七,自由主義女性主義仍舊以男性的規範為標準,要求女人變得和男人一樣」
「第八,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認為女性解放要靠每個人的個人努力,忽略了女性群體所處的不利地位,忽略了集體行動的必要性。
「第九,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向權力的分工挑戰,但未向權力的性別概念挑戰;客觀上維護了既存的權力機制。
「第十,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理性觀念仍然是男性觀念,所謂客觀性和普遍性只是有限的男性實踐的結果
(二)激進女性主義
• 【產生時間】1960年代
• 【基本主張】把對女性的壓迫視為統治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其目的在於理解和結束這一統治;在所有的概念中,男權制是關鍵概念;女性作為一個群體同男性利益相對立,這一利益使女性在姐妹情誼的基礎上聯合起來,超越了階級和種族的界線,所有的女性都應當為女性的解放而共同鬥爭;男權的統治不僅限於政治和有報酬的工作這類公眾領域,而且存在於私人生活領域,例如家庭和性這兩者都是男權制統治的工具。
• 【相關觀點】
家庭是社會權力結構的中心部分,其中包括在家務勞動上對女性的剝削、性剝削等。
女性群體的“殖民化”(colonizing):女性普遍的殖民化,即普遍屈從于男權制的壓迫。”(Smithand Watson,19)
女性是一個階級,男性是另一個階級。她們激烈而鮮明地反對男權制社會,通過宣傳示威活動,建立女性空間和女性文化。
• 【代表人物】費爾斯通《性的辯證法》
通常,女性主義者總是否定女性的依從地位有其生物學的基礎,可費爾斯通卻認為,女性依從地位的根源在於人類生物學的某些永存的事實,那就是:嬰兒的成熟期很長,這便決定了嬰兒要有很長一段時間依賴于成人,特別是要依賴母奶才能生存;與此同時,生育使女性的體質變弱,使她們要依靠男人才能生存。因此,只有依靠“生物革命”與相關一系列的技術進步(使養育嬰兒脫離人奶,使生育過程脫離子宮)才能真正消除女性對男人的體力的依賴。
• 【批評】
這一理論是描述性的,而不是分析性的,它不能解釋男權的起源,因此難以提供結束男權統治的策略;它建立在“男人是敵人”這一錯誤的判斷之上。
這一理論是非歷史的,建立在錯誤的普遍適用假設之上,它只反映了白人中產階級女性的經驗,沒有考慮到工人階級女性、黑人女性和第三世界女性的情況
(三)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 【產生時間】19世紀到1960年代
• 【基本主張】女性問題在工人運動、社會民主運動和馬克思主義運動中將得到根本的解決。女性解放最主要的途徑是通過進入社會主義勞動市場。“階級統治將永遠消亡,而男性對女性的統治也將隨之告終。
• 【重要觀點】
因此,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從根本上說是反對強調男女兩性區別的。它主張不應當有一個獨立於全體政治之外的女性主義政治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一個主要現實鬥爭要求就是男女同工同酬。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四種結構——生產、生殖、性和兒童教化——在家庭中結合在一起,相互依存,是女性受壓迫的物質基礎。只有推翻資本主義制度,並且將男權制的心理加以轉變,才能使女性得到真正的解放。
• 【代表人物】
蜜雪兒(Juliet Mitchell)《女性,最漫長的革命》
女性的被剝削被壓迫是通過四個領域來進行的,那就是生產、生殖、性和兒童的社會教化(同主要觀點3)
本斯通(M.Benston)和莫頓(P.Morton)
資本主義社會女性的從屬地位之根源具有“經濟”或“物質”性質,可以歸因於女性無償的家務勞動。女性的經濟活動包括縫補漿洗、做飯育兒,可這些勞動的產品和勞務被直接消費掉了,從未進入過市場,因此這些產品和勞務只有使用價值,沒有交換價值。
• 【關注問題】女性參加社會勞動的問題;家內勞動不被當作工作的問題;女性的勞動報酬低於男性的問題
• 【VS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缺乏關於性別的理論和關於人類心理發展的理論,忽視女性問題,忽視所有非經濟性的壓迫。
馬克思和恩格斯從未把強姦視為男權主義的一個根源,從未關注過家庭暴力問題,而女性主義對這一問題一直極為關注。
恩格斯並不認為在性活動中兩性是平等的,是相互的奉獻和享受;他還認為性活動自然應當是異性戀的,認為同性戀是“可憎的活動”;他在分析事物時對經濟動機的強調使他將性道德和性行為簡單化了。
(四)後現代女性主義
• 【產生時間】西方社會後工業化進程時期;女性運動的“第三次浪潮”;1960年代首先在法國興起。
• 【特點】顛覆性,不僅顛覆男權主義秩序,而且顛覆女性主義三大流派據以存在的基礎。
• 【思想淵源】福柯。(此外,拉康和德里達也收到高度重視)
• 【基本主張】
反對宏大敍事。後現代女性主義反對對性別、種族、階級作宏觀的分析,認為這些分類都過於概括了。由於每一個類別的內部都是千差萬別的,所以這些分類都不再適用了。在她們看來,就連“女性”、“男權制”這類概念也都帶有大成問題的本質主義色彩。
反對佛洛德式的本質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者認為,福柯關於自我體驗的思想可以轉化為近代女性主義關於女性和母性的倫理。舊式的女性主義理論一向把人的特質劃分為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兩大類,而後現代女性主義理論則向這一劃分提出了挑戰,提醒人們注意到男女兩種性別內部各自所擁有的差別。後現代女性主義不僅反對性別的兩分,而且反對性別概念本身,反對那種以為性別是天生的、不可改變的思想。
後現代主義對本質主義的批判,挑戰了大眾文化和大眾意識中身份的普適性、固定性和決定性的概念,為我們開拓了自我建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新的可能性。
由福柯的權力理論引出:後現代女性主義把權力定義為分散的、彌漫的,而不是集中於某個機構或某個群體。後現代女性主義的抱負之一就是要發明女性的話語。
後現代女性主義借用福柯關於標準化、正常化的思想,說明女性就是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壓力之下,不僅要服從紀律,而且要遵從規範,自己製造出自己馴服的身體。
• 【代表人物】克利斯蒂瓦(Julia Kristeva),塞克瑟斯(Helene Cixous),伊麗加萊(Luce Irigaray)(都來自法國)
伊麗加萊(Luce Irigaray)
打破男性氣質與理性、普適性的聯繫;發出“女性”的聲
• 【批評】後現代主義使女性主義理論失去了穩定的基礎,導致了深刻的不安和身份威脅。
最尖銳的批判首先指向它的非政治或後政治(postpolitical)傾向,批評來自女性主義運動內部,其主要看法是:在女性剛剛成為她自身權利的主體之時,後現代主義就剝奪了女性在普遍人性中的權利。如果取消了“女性”這一概念,女性如何能組織起來發展新的正面身份?如果根本就沒有“女性本質”,更不會有把女性團結在一起的姐妹情誼這種精神了。(Jaggar,etal.,81)
批評者認為,後現代主義是對世界背過臉去的;它不是關於這個世界的學說,而是關於其自身過程的學說。後現代女性主義理論把話語視為一切權力的所在,忽視了真實的身體和真實的性,而這些真實的身體是能夠產生道德與政治上的壓迫的,例如暴力和強姦。強姦是真實存在的,它不是話語。如果一味堅持話語才是權力,會成為道德相對主義,而且喪失在現實中與真實的暴力作鬥爭的武器。
(五)文化女性主義
• 產生時間:1970
• 主要目標:創造一種獨立的女性文化,讚美女性氣質,限定男性統治文化的價值
• 基本主張:文化女性主義主張重新估價與女性有關的價值,開創女性的精神空間,弘揚女性的精神。文化女性主義認同被壓抑的女性與男性不同的質量、經驗和價值。認為這些是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它不強調推翻男權制,而致力於認同、復興、培育女性品質,使之超越男權制,弘揚那些被貶低的女性價值
• 代表人物:金堡(Gayle Kimball)、坎貝爾(K.Campbell)《男人不會為她說話》
• 文化女性主義明確提出了“女性是優越的”(Femaleassuperior)
• 【批評】
文化女性主義是本質主義的,它僅僅從生理差異出發,將各個文化中的女性通通視為被動的受害者、被壓迫者,又把所有的男人都當作壓迫者,這種立場不僅錯誤而且毫無出路——按照她們的邏輯,既然兩性之間的差異永遠存在,兩性之間的衝突就是永遠不可避免和永遠不可調合的了。
實際上,最徹底的文化女性主義立場最終會與性別分離主義的立場合二為一。分離主義女性主義主張完全脫離男權文化,建立女性文化。對於分離主義女性主義最嚴重的批評是,它是一種仇男傾向和翻轉過來的性別歧視。它是在製造反轉過來的不公正。
(六)生態女性主義
• 【產生時間】1970年代
• 【基本主張】生態女性主義反對人類中心論和男性中心論,主張改變人統治自然的思想,並認為這一思想來自人統治人的思想。它反對那些能夠導致剝削、統治、攻擊性的價值觀。生態女性主義批判男性中心的知識框架,目標是建立一個遵循生態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原則的烏托邦。
• 【內部分支】
文化生態女性主義強調女性的“本質”特徵,諸如同情心,關愛,女性是自然的象徵物。他們認為,月經使女性與自然過程(月亮圓缺)保持有規律的聯繫,使女性能同他人在社會與自然關係中保持關懷的關係,作出敏感的決定。從女性的生理角色及照料子女和家庭,女性發展了關懷的倫理(ethicofcare),這一倫理原則對於重新界定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是很重要的。文化生態女性主義被批評為本質主義的,因為它強調女性的生理本質。
社會生態女性主義承認性別的社會建構根源,研究社會生態學,關注社會變遷。他們認為,女性是通過其長期以來所履行的社會角色與自然接近的,女性的各種特徵和倫理是由社會建構的,如懷孕,生育,照料孩子,做家務等。在扮演各自的社會角色時,女性與身體保持了親密的關係,而男性卻遠離了這種角色。
自由生態女性主義。它尋求對既存政治經濟結構的生態注意改革,特別注重從內部進行改革,而不是推翻既存制度和結構。
激進生態女性主義。它希望通過直接行動摧毀既存的政治經濟結構,建立更符合生態環境要求的政治經濟結構。
批判生態女性主義。它希望改變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分類,改變兩分理性的劃分,使兩性關係更符合生態環境的需求。
原住民生態女性主義。它主張使人類的生活更接近自然,保留對土地神聖性的信仰,將原始的空間神聖化。
第三世界生態女性主義。它批評第一世界的過度發展認為有色人種女性處於優越地位,因為她們的精神尚未被殖民化。
(七)第三世界女性主義與黑人女性主義
• 【產生時間】1983年,沃克(Alice Walker)首先提出有色人種女性主義這一概念。
• 【基本主張】她們主張,女性主義理論應當是有種族意識的,即第三世界女性、下層女性和有色人種女性所面臨和關注的問題與白人女性所面臨和關注的問題是有很大差距的。她們特別提出了反對門面主義(tokenism)的主張。
門面主義(tokenism):黑人女性作為一個弱勢群體總是處於被忽略的狀態,即使偶爾被提及也不過是為了充充門面而已,在種族鬥爭中,白人男性和黑人男性是主角,黑人女性被邊緣化了;在性別鬥爭中,白人男性和白人女性是主角,黑人女性再次充當了被邊緣化的角色。
• 【代表人物】胡德(Elizabeth Hood)《黑人女性、白人女性:不同的解放道路》
她雖然認為二者都受到“為白人男性所建立和操作的男權制”的壓迫,但仍然認為白人女性由於其種族所處的有利地位而得到了某些特權。她堅持認為,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會處於分裂狀態,除非白人女性既為根除男人統治又為根除種族主義而鬥爭。
(八)心理分析女性主義
• 【產生時間】過去二十年開始流行
• 【主要流派】一派堅持反對心理分析,一派尋求對心理分析的重新評價。
• 【基本主張】目前社會中的男女關係,用兩性的生理區別來解釋是無效的,二者的區別主要屬於心理的範疇,是兒童的社會教化過程造成的。男性對女性的壓制不是政治的和經濟的,而是心理的,即女性是下等人這一心理的內化。
• 心理學對女性的思維模式有一套刻板印象(steorotype),其中包括,它是異性戀的,是被動的,是富於哺育性的,是忌妒男性的,是較少倫理觀念的,是難以預料、難以把握的(據說是因為女性的荷爾蒙有高低週期),是缺乏理智的。
(九)女同性戀女性主義
• 【產生時間】近年來流行
• 【基本主張】
女同性戀女性主義猛烈抨擊男性對女性的暴力行為和攻擊性性行為。她們還認為,母性是女性的優點,而不是女性的弱點。她們反對異性戀霸權,即那種以為只有異性戀才屬正常範疇的偏見。
只有同男性分開,女性才能真正獲得自由。她們強調分享與支持,強調性生活的和諧,反對就業歧視,爭取保險、住房和財產權利,她們認為同性戀伴侶應當獲得與異性戀配偶同等的權利,並積極爭取這種權利。
Brian 168

找資料很簡單, 首先要知道大綱, 自然上網找資料很快,學說不代表真理 西方的土壤不適合東方的花草, 緯度氣候都不同 硬搬也沒有合理性

2023-03-28 9:32
abyhriu wrote:
奴性角色的省思...(恕刪)


發在兩性板應該要討論性奴才對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