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大家覺得什麼是真愛?

qena wrote:
沒有了愛,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 文/果然是大師

佛世時,有一位母親連續失去了五個孩子,正哀傷不已時,第六個孩子突然又急病往生,這位母親痛不欲生,幾乎喪失心神地來到菴婆羅園。當時,佛陀正在為弟子們說法,見這位女子如此悲慟,便要阿難將她帶上前,慈悲地說明世間苦集滅道的聖諦,並勉勵她欲為苦本,多行布施、持戒,必有後樂。

在佛陀慈悲的開示下,這位善根深厚的母親隨即開眼證得初果,歡喜地在佛前受三皈五戒。

離開菴婆羅園,這位母親回到家中,繼續盡她為人母、為人妻的責任,過著安分守己的平凡生活。只是,夙緣所追,不久之後,她第七個孩子竟也因故往生。然而,這時已經契入佛法的她,卻表現得堅毅鎮定,既未崩潰,甚至並不哀傷。

反觀她的丈夫,卻為失去第七個孩子而痛苦不已。他看見妻子竟然是如此反應,忍不住帶著責備的意味問道:「死了七個孩子,妳這個做母親的,竟然沒有一點痛苦的樣子?」

她淡然地回答道:「從無始以來,我們不知輪迴千千萬萬次了,生養過的子孫也何止千千萬萬,在無數的生死之中,我們受的愛別離苦同樣多到數不清。如今,我已明白世間一切都是因緣聚散,哀傷無益。」

她的丈夫聽她這麼一說,很好奇地問她是從哪裡得知這種道理,她如實告知自己之前曾得到佛陀開示之事。這位丈夫聽到妻子這麼特別的遭遇,也期望從佛陀的說法中一解生死之苦,於是,隨即到菴婆羅園求見佛陀。佛陀早已得知他的來意,同樣為他一番說法之後,他歡喜地請求留在園中修行,三日之中,便證得阿羅漢果……

這是《別譯雜阿含經》中的一則記事。在《佛說老女人經》中,佛陀曾用火、用鼓作為譬喻,說明因緣生、因緣滅的道理:在空氣中,兩木磨擦生火,木頭燒盡,火也就滅了;鼓則是用皮、框製成,此外,也要有擊鼓的人,才能讓鼓發出聲音。佛陀以此指出,世間萬事萬物無非如此,需要多因多緣和合,才能夠成就,一旦其中一項因緣離散,事物也就消散了——這就是無常。至於每個因緣的和合與離散,也有它背後的種種因緣,也有它聚散的時間點,牽一髮而動全身。

萬事萬物的存在,看來如此平凡無奇、如此理所當然,然而,我們經常看不見它背後共同支撐成就的無數因緣,我們經常不知道,所有善因緣的會遇,都如此難得,而值得我們珍惜;我們也經常不知道,所有惡因緣的會遇,其實也並不容易,如俗諺所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生死,是人生中最大的無常,也為我們帶來最大的痛苦,如《無常經》所說的,老病死,真的並不可愛。然而,如聖嚴師父所教導:「能有因緣的認知,便能從憂苦煩惱得到解脫。」許多人覺得佛法談無常太掃興、談苦太悲觀,殊不知,深解無常的人,必是最懂得珍惜當下、創造善因緣的人;深解無常故苦的人,雖然還是會感受到無常帶來的苦,卻不會因為百計徒勞地求常,而讓自己受到更多的苦。

在還沒有證聖之前,在生死無常中,我們難免還是會感到痛苦,但願我們都能從中更深入佛法,如此,也就不會白白受苦了。

聖嚴法師法語

在知福、惜福的過程中,
更要懂得培福, 更要布施種福。
將收入做妥善的分配, 一部分作為慈善之用,
而不影響日常生活, 這樣來種福培福, 是最快樂的。
「大千世界,無掛無礙, 自去自來,自由自在, 要生便生,莫找替代。」
真愛的表現,成就的其實是自己
自己覺得這是,那便就是了
屬於需求層次理論中
最高的自我需求
覺得對方對我
或我對對方是真愛
兩者都是
il-lee wrote:
需求...(恕刪)


心起需求非需求

為回饋、學習、價值、決策、認知控制、動機

獎勵迴路

價值決策迴路

目標導向控制迴路





真愛只有在上學時期才有.... 出社會後的真愛要靠TWD, USD 沒有這,講啥都是屁
qena wrote:
大家覺得什麼是真愛呢...(恕刪)

所羅門王的審判? 應該有人寫吧?
偶家狗狗看我的眼神

偶知道那就是真愛
qena wrote:
就算是我們真的生活在高等
生命創造的虛擬世界,你覺得
沒有了愛,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恕刪)


人有二顆腦
理性腦和感性腦,交互作用

當一個人只剩下理性腦時
恭喜他了,他與AI無異,已非人族了
只剩下電腦系統能跟他溝通了
他的孤獨只有程式語言能陪伴。

血觀音電影裡有句話
~最可怕的,是那無愛的未來~

這句話就回答了你
沒有愛,人生只剩下可怕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有燈就有人
那天西奈山頂是Enki wrote:
所羅門王的審判? 應...(恕刪)


所羅門王的故事裡
一開始想表達的是
真愛是願放手的那方
(因為真愛,捨不得對方受到傷害)

這個故事本身沒有問題
問題是,使用這個故事的人的本意

當你和一個人存在約定時
用這個故事表達,放手是因為愛妳
這個放手是真愛還是背信呢??

一個故事,每個人來解讀
不會只有一個意義

按現行法律,不是都會問小孩
當二方在爭奪時,小孩想跟誰走呢?
所羅門王,沒有問小孩的意願
讓真正的事主,沒有發言權

只能由另外三個人鬥智鬥勇的角力
決定她的去處

就像大話西遊裡
至尊寶走了,紫霞入輪迴了
至尊寶能看見紫霞得到幸福
在她的輪迴裡
能等到她那踏七彩祥雲的武士

可,紫霞得到的真愛
和至尊寶的放手,沒有半毛錢關係
那是在橋下等她五百世的人
結果,真愛是從來不語默默的那個人。

她等到了她的武士,仍然不會改變
至尊寶背信的事實

至尊寶能在自己的所羅門王故事裡
覺得放手是真愛表達,而無愧己心
這不是另一種自欺欺人嗎?

大話西遊是星爺拍來
安慰自己背信是身不由己
那是他的悔悟與贖罪
但,那也是他背信的證據
他想透過一個作品來傳遞他很愛某人

但我相信他的某人看到這個作品
只會一笑,你還是你
仍然不改你的自以為是
所以不會愛人的星爺,得到了孤老
他再也沒辦法牽手他的真愛

所謂真愛,尤其是男人
很容易犯一個錯
那就是,自以為是
單方面的決定,就是對方要的
從來不管對方要的是什麼

總之,就是只想裝逼
自己帥的不要不要
不管別人內心OS三條線

最後,小孩走了
二個母親不要了,所羅門王也不要了

因為大師說,不要的最大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有燈就有人
Elizabeth chloe wrote:
人有二顆腦
理性腦和感性腦,交互作用
...(恕刪)...
血觀音電影裡有句話
~最可怕的,是那無愛的未來~
看來...最可怕的不是無腦了...
喬大叔 wrote:
看來...最可怕的不...(恕刪)


有看過愛麗絲夢遊仙境嗎?
稻草人,找腦
鐵人,找心
獅子,找勇氣

愛麗絲陪著他們三個踏上尋找所缺的路上
無腦怎會可怕呢?

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無腦。不知自己所缺,沒有方向。
有的人,以為,無愛不是缺
最後會發現,所有的缺,都是因為無愛衍生的。

人缺什麼,會找什麼,就不是無腦。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有燈就有人
  • 2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