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刪~

宗教
人生宗旨
生活教育
這是宗教最應該做的!
現在宗教已經演變成斂財/詐騙/買心安的工具

從小我媽也是經常帶著我到處趴趴走,
一下這個法會, 一下朝山, 一下甚麼的~
小時候也不懂, 只知道每次去都有東西吃 XDDD

現在, 我不認為自己有宗教,
不過可以的話每天念一部地藏經,
我也問未婚妻要不要一起來每天一部,
很白話就當做故事書來讀而已,
雖說口頭上可以不過每次都開溜....


這棟樓討論的問題, 的確是困難的問題, 因為很難皆大歡喜, 尤其是對於出家,
家人一定不願意, 對家人來說, 你出家就是要離開我, 我就失去了感情的寄託, 或者是少了幫手,
對想出家的人來說, 出家的好處是可以避開逆緣, 好好修行, 當然會有人說, 不出家也能修行,
的確不出家也能修行, 但我認為對於一個認真想修行, 逆緣多, 定力又不足的人來說, 出家是較好的修行方式, 但是如果沒有想清楚, 出家是為了什麼, 那也不用這麼做, 這樣毫無意義

另外佛教對此似乎有規定, 需要雙親蓋章才能出家 (小弟對此較不清楚)





佛學與佛教剛開始我也不是很明瞭其中的分別
後來知道這是兩件不一樣的事情
禪宗,儒道,一貫道,中國佛教等等都是宗教
各自有自己的修持方法,修持的目的也各有千秋
佛學本身會提到讀誦經文這件事情,也會提到某些咒語
也會提到供奉鮮花,燃燈等事情,但是跟現代法會可能還是有所出入
以台北市的龍山寺為例,原本是佛教寺廟,也就是誦經修行的地方
但是成名以後因應世人要求,才有了道教的神祇,才有了祈福點燈法會
這是造眾人之福,也是讓更多人可以不必出家,又可以親近宗教的方式
團體修行,可以與他人互相觀摩,宗教上面來講,是做善事
當然,募款也應該是其中一種目的

佛並沒有說要作法會或是出家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宗教的說法
甚至我們可以說那是後人對於佛學的一種釋義,但那不見得是原意
所謂圓滿的宇宙真理,可能只是很簡單的一個不帶世俗名利的道理
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前因為苦修而日漸削瘦,體力漸弱
後來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養,恢復了健康,這時他明白了苦修不是他成道的方式
成道不一定是吃素,誦經,那只是宗教認可的一種修行方式
為了自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誦經作法會,本身就已經是帶有妄念執著,非空也
那就像基努李維主演的康斯坦丁一樣,為了不下地獄而抓鬼,是不會上天堂的
又像是信奉放生做功德,但是是透過買生放生,這不是真正的放生
因為他是為了自己而不是因為真的悲憐萬物,這些生物是因為要被放生才被捕來的
話雖如此,家人生大病時,我也是會有為家人念經的想法
不論有沒有效果,至少自己心靈能因為念經的過程而暫時穩定下來

前幾樓有朋友說得好,不如樓主自己也學學佛經,領略其中經義
學得正向的觀念,或許能更讓老婆了解原始的佛
http://caf677.pixnet.net/blog
想往生極樂是執念沒錯, 但這是好的執念, 尤其對凡夫來說更是如此
一個沒有定力, 慾望煩惱重的凡夫, 在人間, 甚至三惡道受苦, 不如往生極樂, 早點成道度己度眾生,
現在的世道人心只是越往下走, 執念不好, 是因萬法皆空, 去執著一個會變的東西,
就有苦.

另外身體也是空, 難道要自盡嗎? 絕對不是! 沒有身體就無法修行, 所以要借假修真,
極樂世界也是如此

其實佛教的最高目的是什麼, 就是離苦得樂
有綜教信仰 是好事 更何況 娘家有兩位出家眾師父

可是 無上公德! 更何況 你的孩子都已經上國中 應該要漸漸地獨立自主

參加宗教活動 不一定要去那麼遠 畢竟不是離家很近

找找居家附近 修行 不是可以兼顧家庭 有可以修行

修行非一定要到深山~~

現在 出家很容易要修行很難

還是要請你老婆以家庭為重

是不是無上功德
小弟不知
但宗教已經由古時候皇帝統治工具的一部份
轉變成部份人斂財,或逃避世間事的一條捷徑
我相信有神
但絕不相信任何宗教
經書上寫什麼神明或佛祖怎麼說
還不都是人寫的
做好自己份內的事
行有餘力則多幫助人
人間自是天堂

ticonderoga5 wrote:
佛經並非佛在世時當下...(恕刪)



定業不可消,因果永恆在,
如同這位網友後面說的這一段《我所知道的如下供參考 : 念佛可以消業障,…… 業有分定業跟不定業, 其中不定業可以靠累積福慧資糧, 讓重業輕報, 或讓緣不現前, 暫時避開, 因果仍然成立》,
確實如此。

至於念佛可不可以消業障,
個人認知,
可以。
但並不衝突因果關係。
因果關係不會因為你念佛或成佛後,就不在了。

在《佛說興起行經》中有一個故事

「一天早上,佛陀帶領五百比丘到羅閱只城裏去乞食。路上有一堆破木,從破木中迸出一支尖銳的木槍,約有尺多長,豎立在佛陀面前,佛陀知道這是自己宿世的業緣,不能逃避。

為了使弟子們知道業力果報的可怕,於是運用神足通,升上空中,離地一刃,而木槍也跟著上升空中,離地一刃,立在佛前。佛陀再上升至十二由旬,木槍也跟著上升至十二由旬,立在佛前。

佛陀再運用神通力,化出一塊青石,站立石上,木槍也從石底下直向上穿,透過石塊而立在佛前。

佛陀率領弟子出羅閱只城,而那支木槍也隨後追逐不離。回到精舍,佛陀坐回自己的座上,向木槍伸出右腳。這時,木槍就從佛陀的足背向下穿過。

弟子們看見佛陀的腳被木槍剌傷,有的傷心痛哭了起來。佛陀安慰了他們一番,便對他們敍述木槍剌足的因緣。」

佛陀說,在無數阿僧祇劫以前,有兩群商人相約到海裏去尋寶。航行了不久,來到一個島上。島上有很多美貌的少女,又有各色各樣的寶物,也有吃的、喝的、穿的物品,應有盡有,享用不完。

於是,第一群商人的頭領,對大眾說:這裏真是世外桃源,人間天堂,我們經過不少的困苦才來到這裏,以後就生活在這裏,不要回去了。但第二商主卻說:這裏雖然五欲具足,享受不盡,可是也不一定是長久安隱的處所,我想還是選取一點寶物,離開這裏好了。

這時,空中有天女,告訴他們道:「這裏不能久住,七日之後,海水氾濫,淹沒四周!」天女離開之後,又有魔女來對他們說:「大家放心,這裏並不會有水淹之患,可以久住,看!有美麗的少女,又有豐富的寶物,正是人間最快樂的地方!」

第一商主不信天女的話,勸大眾不要回去;第二商主卻深信天女所說的,勸大眾收拾好衣物,預備離開寶島。

七日過後,果然大水向寶島湧來。第二商主已把船裝置妥當,於是率領大眾上船準備離開;而第一商主因未曾把船裝置好,只好跟第二商主爭船乘坐。船主不許他上船,他便拿起鐵杖和船主相打起來。

為了保衛自己,第二商主便抓起一支尖銳的鐵矛,和第一商主格鬥。趁第一商主不注意時,舉起鐵矛向他的背猛力直插下去,對方就倒在船上死了。

佛陀對弟子們說:「我過去因用尖銳的鐵矛把人剌死,後來墮落地獄,無數千年,被鐵矛穿插;後來又墮為畜生,被人箭射;更墮為餓鬼,上鐵椎樹,受了無量苦逼。今雖得金剛不壞之身,但因果不能逃避,故要受木槍追剌。」

佛告警醒弟子:「我已成佛猶不免宿緣,何況是愚昧的凡夫,所以你們和一切眾生都應當守護好身口意三業,奉行十善。」



所以成了佛,
還是要還這些定業,
定業如同種子,
唯業隨身,
如影隨形。
該受,但可以輕受,
甚至久而未受,
因為沒有陽光、水及土壤這些緣讓他發芽。
不發芽不代表種子就不在了。

但念佛怎能消業障?
因為念佛另一方面就是提升自己,
找回清淨本性,
藉由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之願力及佛力加持佛力,
讓人從這個方便法門中修定慧,
讓人走回原來清淨的本性狀態,
但是定業不會因為你去了極樂世界或之後成佛了就消滅了,
而是消減了,
所以個人認為所謂的消業障,
是減而非完完全全的滅掉。
最多到達該受而未發或已發而輕受的狀況。

念佛法門只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
各人因緣及根性不同,沒有高下之分,法法平等。
如說難易之別,
個人反而認為,
念佛好難啊,
修密有上師有儀軌支持,
修禪不落形式中開慧,
都是方便法門,
不一定只有淨土念佛方便,

念佛法門是入門容易恆持難,
要念到清淨心起,
甚至淨念相繼、都攝六根、一心不亂,
那也是不容易的。

如果你真的去念過,
才知道光念上三十分鐘、一小時都不容易啊,
有多少念頭紛飛,
別說昏沈想睡覺或散亂雜念了,
我也修過禪,
發覺到本質上有相通之處,
念佛也是一種覺知的方法,
自己心清淨與否,
一念便知。

他念佛是不是最穩當,
此亂世確實最穩當而方便,
心中一念彌陀即是入佛法門,
我們平凡人平凡心來看佛四十九年,
說了無數法門讓人去學習修行,
但同六祖所說的,
我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
所以佛也說他未曾說一法,
即無法,何來分別。


佛出此世成佛就是悲憫此世無經無教,
故以個人修行示顯給我們學習啊,
所以我們才有佛事學,才有經可讀。
目前的發展來說,
不是所有的事都能以科學去含蓋,
畢竟科學有限啊,
而真理無限啊,以小覆大,難以概全,只見偏貌。

不過這位網友也很不錯,他說:《人道都作不好,奢談佛道!!現代人應以行人道,修陰騭為修行第一要!》
這是對的!
所以淨空法師一直推廣,要修淨土前,
要先做到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
要先把根把基礎做好了,
才能讓念佛功夫更進一步,
基礎不固,
這樓易倒,
所以這些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及十善業道就是教你作一個忠孝仁愛義禮智信的人啊,
做好了人道再進一步修佛,
這樣才有成就。

這是業現代人應機施教,
因為人心不古啊!

佛教不重形式,
重在修行,
網友也說對了,
可惜世俗化了,
難免有所偏羞,
可惜人所見所聞,
難免以偏概全了,
實修如法的出家人很多,
我們要用心用智慧去明辦了。





justice7215374 wrote:
至於念佛可不可以消業障,
個人認知,
可以。
但並不衝突因果關係。
因果關係不會因為你念佛或成佛後,就不在了。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業績之所在,業障之所在!

業績做了,業障也跟著來了~~

馬的,老闆還拼命的要我們做業績!XXXD

虎尾蘭 wrote:
學佛之路是很讚嘆一件事,看了版主的文章想必你對於佛學認識不深,原因在於你的另一伴,因學佛讓你起煩腦,正信的佛教給予的教育,應該是歡喜心而不是讓彼此產生誤解煩腦,所以呢? 這都是人的問題,心態,想法,我執,自我中心產生疑惑,不防建議你可以參考法鼓山「聖嚴師父」著作正信佛教+學佛群疑+學佛入門共三冊,想必對你有所幫助,祝福你 ~...(恕刪)


所以以佛學的觀點
樓主的老婆應該是修當下(家庭中的一分子)
而不是執著於佛經或其他有關於理佛的活動

所以該修的真的不是樓主
而是他老婆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維摩詰所說經有很好說明

http://book.bfnn.org/books2/1709.htm#a02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婬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正宮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 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