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媳婦
會跟公婆住
前提是他們也想跟我們住
我就跟公婆住13年的媳婦
我們是雙薪家庭(窮忙族等級)
因為有公婆幫忙照顧孩子
才有辦法生2個孩子
平日回家婆婆會煮好飯菜(好不好吃.合不合胃口都是其次)
假日則是媳婦煮飯/兒子負責簡單打掃
偶爾帶公婆出去吃飯/幫他們買買東西/去醫院拿藥等等
互相幫忙的時間多
但爭執吵架的時間也有(還不是嫌我們給的錢不夠多及小孩教養.生活習慣的問題...)
為了生活
很多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過去了
等他們老了(包含自己的爸媽)需要人照顧
那才是辛苦的開始
而且不知道甚麼時候能結束
異鄉苦工 wrote:
我有點好奇耶
搬出來外面住的夫妻
是怎麼解決父母年邁的狀況
婆家的情況目前主要是由先生已退休的姊姊陪伴照顧(六日休息),一個月給她2~3萬元,先生幾乎每天都會過去幫忙(煮菜、帶公婆看醫生等),他們本來想找外傭幫忙,但公婆不願意而作罷,有問過先生要不要搬過去跟父母一起住?他說維持目前的模式就好。
娘家的情況是父母身體還可以,繼續務農中。
還有一個例子是我姊姊她婆婆,有三個兒子,都已婚,也各自買房,但三個兒子都不想要接獨居坐輪椅的母親同住,平時都跟外傭待在老家,遇到外傭落跑的空窗期,就會被送到安養中心,不過她是個溫良的老人家,兒子媳婦雖如此,但看起來還是很安詳自在。
異鄉苦工 wrote:
你們會希望自己的子女以後也是一樣嗎
我會希望孩子照著自己的意思與方式生活,
也希望機器人在家庭照護上的可以更符合普羅大眾的需求,
未來新加入的家庭成員(兒女的配偶)如果跟自己的思想觀念不合的話,
這種磨合是很惱人的,我寧願買個機器人陪伴...呵呵呵
另外宗教信仰也可以提供一些關於年老與死亡的正向想法,
多接觸也可以讓老的時候更自在,減輕下一代的負擔。
破費阿 wrote:
外國人也會很好奇為啥年邁後要和小孩住吧。
等一下會有人回答你,因為外國人要課50%以上的稅,因此政府才有錢花在老人照護上,
所以他們有好的安養院可以住,在台灣因為稅負很低(事實上不是如此),所以沒有辦法提供老人家好的照護,所以必須依賴兒女。
「芬蘭的長照政策目標,是縮短到老人臥床時間到兩週,而台灣是七年。這顯示我們應該投入更多心力在預防健康長輩失能,讓更多長輩可以延緩失能的速度,而非等到失能後政府才伸出援手。」 – 蔡欣潔
傳統思維認為老人家就是要由下一代來服侍,如此才是孝順的表現,所以啊!老病以後要跟孩子住,因為老了沒體力了不能動了...「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運動補」,北歐國家的例子告訴了我們老人家就是要多動,老人家要先有這樣的認知,然後起而行運動,才會有舒服的老年生活。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