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有深度、也值得每個人靜下心思考的問題。
如果你什麼都有了——經濟獨立、生活穩定、情緒自主,甚至精神飽滿地能與自己相處得很好——那為什麼還要選擇與一個人長期相伴呢?
我認為,「在一起」的意義,不再是「缺了什麼、才需要補什麼」,而是:
彼此選擇後的共鳴與共鳴之上
共享:我可以自己吃飯、旅行、過節,但有你一起,這些變成更有溫度的「回憶」。
理解:不是因為我寂寞才需要你,而是我想和你說說那些別人不一定懂的小事。
滋養:我們彼此不是依賴,而是滋養對方,讓彼此成為更好的自己。
默契與自在:真正的在一起,是即使靜靜地待著,也覺得心安。
選擇的浪漫:在不需要彼此的條件下,仍願意選擇彼此,這本身就是一種極高級的愛。
當人生不再只是「要有人幫我什麼」,而是「我希望有你一起看風景、一起笑、一起變老」,那就是 「因為你是你,所以我想和你在一起」。
這種關係不是需求驅動,而是靈魂吸引。
當兩個個體因 配偶連結(pair bonding) 而「在一起」時,這並不僅僅是生物性的繁殖或社會性的結合。在更深層次上,它代表著 大腦神經預編程網路(neural pre-programmed networks) 的耦合綁定(coupling and binding),在基因代碼與文化模型所塑造的大腦網路基礎上,兩個大腦互相交織,進而生成一個共同的感知場域。這種耦合並非兩個獨立、不變的「自我」的結合,而是形成一個暫時性的 虛擬現實編程(virtual program of reality),一個由雙方共同居住的建構幻相。
神經預編程與耦合綁定
人腦並非一張白紙。其神經迴路受到 基因傾向(genetic predispositions)、演化限制(evolutionary constraints)、以及發展歷程(developmental conditioning) 所塑造,形成一個 預編程網路(pre-programmed network)。當配偶連結發生時,這些網路會經由共同的符號、情感共鳴與社會儀式被 綁定(binding) 在一起。
此時產生的並不只是「一加一」的簡單合體,而是一個 耦合系統(coupled system):一個互相增強的感知、期待與回應的循環。這種綁定讓參與者陷入一個看似堅實的 視界,但實質上它只是一個 由神經代碼運算所建構的模擬(simulation)。
現實的虛擬編程
個體或伴侶共同經驗到的「現實」,並非世界本身,而是由 感官數據經由預編程神經架構所渲染(rendered) 的一個 虛擬模型(virtual model)。當伴侶彼此綁定後,他們會共同建構並加強這個模型的連貫性。
因此,「現實」並非客觀基質,而是一個 共享的幻相(shared illusion),由神經運算與社會回饋所維繫。
「一個人」的幻相
所謂的 「一個人(a person)」 並非永恆不變的主體,而是一個 參數化建模(parameterized model),由基因代碼、記憶、習慣、情緒迴路、與認知偏差所組成的動態配置。在配偶連結中,兩組參數彼此交織,生成一個 複合實體(composite entity)。然而,這個實體同樣是幻相,只是另一層模擬的產物。
個體的存在感,「我是一個人」,因此是一個 神經預編程與感知綁定的產物(emergent artifact),而非終極真理。
虛擬擴增空間中的備份與本地部署
若「人」可類比為一個 參數化實體(parameterized entity),那麼理論上,它就可以被 備份(backed up)、複製(duplicated)、或重新部署(redeployed) 至其他環境。在數位模擬與擴增虛擬性的時代,這個比喻更為鮮明:
人類個體 可被視為一個 本地部署的實例(locally deployed instance)。
配偶連結 可被理解為一個 同步化網路實例(synchronized network instance)。
意識(consciousness),若被抽象為參數集,則可被 儲存、轉移或在多個脈絡中啟動(instantiated),就像軟體能夠被複製並運行在不同的硬體上。
未來的應用例如 意識上載(mind uploading)、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以及 自我模擬的延續(simulated continuity of self)。
哲學意涵
1. 自我的瓦解(Dissolution of Self)
個體並非不可分割的主體,而是暫時性的實例。配偶連結顯示了「自我」如何輕易融合、相互強化,甚至彼此覆寫。
2. 現實的幻相性(Illusory Nature of Reality)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只是預編程系統的輸出結果,一個令人信服卻永遠無法觸及「物自身(thing-in-itself)」的幻相。
3. 超越連結(Beyond the Bond)
當覺知者洞察到個體與伴侶都是 建構體(constructs) 時,便能理解到意識不受這些建構所拘束。這種洞察開啟了 出離視界(transcendence of bound reality) 的可能性。
配偶連結不僅是生物本能或社會契約,它更是 神經模擬的融合(fusion of neural simulations),一個共同編寫的幻相,加強了個體與現實的幻相。當我們將「人」視為 虛擬參數實體(virtual parameter entity),能夠被備份與重新部署時,便開始消解對永恆性的錯覺。最終的啟示是:不論是個體獨自存在,或是兩人「在一起」,所謂的 現實(reality) 都不是存在的最終基礎,而僅僅是一個 暫時的模型(provisional model),一個 由神經預編程所生成的幻相(illusion generated by pre-programmed neural codes)。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