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說說一對男女都渴望有個家的故事…
一個從小在不被保護、不被疼愛的環境中長大
她的童年並不輕鬆,在家需把錢藏好、缺乏安全感
她功課很不錯,頭腦也聰明,但因父親沉迷於睹博電玩
導至功課不錯的她無法繼續學業
國中畢業後被迫不得不去工作,而工作的環境竟是顧睹博電玩
所以她國中畢業後就經歷過這社會的毒打
她從小得不到愛,於是她在不知不覺中帶著憂鬱症長大
另一個從小被保護的很好,在被疼愛的環境中長大
他因小時候好玩,所以功課不好
於是他國中畢業後選擇去讀軍校
在軍中他結了婚,因妻子外遇,他帶著女兒辛苦的在那軍中薪水不高的時代生活著
其間他交了女朋友,交往了五年,也被綠了滿頭
於是他又滿身傷的在那封閉的軍旅生涯中走完20年退伍
他從小被保護太好,且又長期待在封閉的軍中,以至於從未被這社會毒打過
這樣兩個鮮明不同環境下長大的兩個人相遇
一個從小沒在“家“那個名詞裡得到過溫曖
一個被綠得一身傷的人也一直希望能好好的有個“家“
她及他都渴望有一個正常且溫曖的家
於是她和他共組家庭生了一個兒子
兩人很同心的在維持這個家
本來一切都還算美好
缺點就是較沒錢
於是她在小孩國中後開始工作
但仍是顧睹博電玩
而電玩店的老板沒事就會對著她說想妳、愛妳
她為了家庭沒接受,但為了工作也沒拒絕
此時的他發現後心中警鈴大響
一個從小一身傷長大且經過社會毒打的人不覺得那有什麼
一個從小被保護且在可以說從小在軍中那種封閉環境中長大的人
覺得沒拒絕就是對他及對婚姻的不尊重
就這樣這個家又快破碎了
這次…沒有誰對不起誰,但卻搞得兩人一身傷
現在搞得這個家又破碎了
兩個曾經渴望有個家的人
卻也無法將家維持
人生真的讓人很無語…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頭、撥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習氣、煩惱依舊,性格、心態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這不是真正的修行。
你的工作環境也是你的道場,你的壇城。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對境界歷事煉性,對人煉心。要盡你的責任和義務,要盡心盡力地做好你所承擔的一切,要製心一處,用心去做每一項工作。
把你的服務對象視為父母眾生,一切為他們的利益著想,以真誠心對待每一個眾生,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理解他們,體諒他們,做眾生的公僕,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當你不求任何回報地去給予、去奉獻的時候,這就是你的修行,你會得到無比的快樂。你的事業、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會順利。不要怕遇到違緣障礙,他可以歷煉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層次,增長你的智慧。
你的家庭就是淨土,就是你的寂靜處。要把你的淨土打掃的乾乾淨淨,佈置的清淨莊嚴,要任勞任怨的盡你的責任和義務,擦掉灰塵就是擦掉你的業障,掃除垃圾就是掃除你的煩惱。你的家人都是你的親人,都是你的父母眾生、兒女眾生,都是你的金剛道友,要關心他們,照顧他們,尊重他們,不要傷害他們,怨恨他們。
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福報,你執著什麼,什麼就會傷害你,你執著誰,誰就會讓你傷心,一切都要看成如夢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棄,該做的還要去做,還要做好。人生如同一場戲,戲已經開場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是在演戲,哪裡有真的夫妻?哪裡有真的兒女?
既要演好你的角色,又不要假戲當真,其實人間並不是我們的老家,眾生只不過是匆匆過客而已,有什麼可執著的,有什麼可計較的,少說一句又能怎樣?退一步又能怎樣?
凡事不要只考慮自己,要為對方考慮。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愛,你才能夠自在。你真正有了慈悲心、菩提心,你如理如法地修,真心誠意地去做,別人自然會尊重你,喜歡你。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不要總是怨天尤人,不要總是挑別人的毛病,看別人不順眼,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會隨心轉。
如果你以寬闊的胸懷容納一切,包容一切的時候,你就不會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經常查找自己的缺點,能不斷地去掉我執,這就是修行,否則修什麼呢?
其實,修行和生活,工作並不矛盾,佛性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然而人們陷入了繁忙的事務,到處奔走尋求,忘記、失落了自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最寶貴的東西應該從自心中尋找。佛就在心中,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我們一定要有信心,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認真學,堅持修,好好學,好好修,今生一定能夠解脫,今生一定能夠成佛。
生病的人,要找回健康;失業的人,要找份工作;傷心的人,要找到快樂;失望的人,要找到希望。我們一生幾乎都在為找事業、找朋友、找財富、找功名而忙碌,甚至一生一世都在找尋,仍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其實找來找去,找自己的心最重要。怎樣找到自己的心?
第一、成就內心的真佛:有句偈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尊本來佛、自性佛,卻在耳娛聲色裡追逐迷失,找遍外在一切,忽略自家珍寶,空在世上幾十年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很是可惜。因此,我們要作一個有智能的人,向心內覓佛,成就內心的真佛。
第二、點亮內心的燈光:現代人強調淨化環保、淨化社會,其實最主要的,還是要先從淨化自己、淨化心靈做起。因為我們的心,經常被愚癡、黑暗、無明、煩惱所遮蔽。我們每個人的自性裡,都有一盞心燈,點亮這盞智能的燈、般若的燈,就能趕走無明、煩惱。有謂美容、美顏、美姿,不如美心,點亮內心的燈光,就是美心。
第三、治療內心的病患:身體生病了要看醫生,心理生病了怎麼辦?有人求神問卜,有人看心理醫生,不過最究竟的,還是自己做自己的醫生,因為自己內心的病,自己最了解。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陀說法,就是要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病,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用戒來治貪,用定來治瞋,用慧來治痴,身心才會解脫清涼。
第四、發掘內心的財富:外在的財富,隨時可能因為水、火、盜賊、貪官及不肖子孫等而消失。然而我們心內的財富,是偷不去,也失不了的。比方:信仰、般若、慈悲、道德、精進、喜捨、慚愧等等,都是心中的財富,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你想擁有多少財富,就得看自我發掘多少了。
生活在世間,有人專找門路,有人愛找碴兒,找來找去,只有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唯有找到自家寶藏,心裡才會開朗,才會踏實,無論什麼樣的生活,都得自在。
(作者:南懷謹)
「大千世界,無掛無礙, 自去自來,自由自在, 要生便生,莫找替代。」
她,從小在風雨中長大。沒有什麼人教她什麼是安全感,也沒人告訴她被愛是什麼感覺。她早早就懂了現實的殘酷,也早早就知道,這個世界沒有給她什麼溫柔。
他,從小生活在保護裡,不知道什麼叫「撐不下去」。但當他踏入軍中,被現實狠狠撞了一下。他愛過、也被背叛過。那些年,他靠著信念把自己撐住,直到退伍那天,他還是一個渴望有家的男人。
命運把他們放在一起,像是彌補彼此的缺口。他給她安穩,她給他溫柔。他們的兒子是這段關係最美的見證。他們努力地生活、相互體諒,即使生活拮据,也彼此相依為命。
然而,命運從不輕易放過脆弱的愛。
她為了家,再次走進那個從未真正離開過的世界——電玩店。而那個世界,對她來說,像是命運給她貼上的標籤。
他,看見了。他的心痛,不只是因為那句「想妳、愛妳」,而是因為她沒有拒絕。他以為,那是背叛。但其實,那只是她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也不知道怎麼保護他。
不是誰背叛了誰,而是他們都不小心,被過去打敗了。他的信任被過去的傷口扯裂,她的界線被從小的習慣模糊。
他們都想要有個家,但沒人教他們如何守住那個家。她的防衛不是冷淡,是害怕失去。他的憤怒不是懷疑,是害怕重演。
這個家,現在破碎了。他們不是不愛,而是找不到方式。
兩個從不同世界來、滿身傷痕的人,終於在尋找家的路上,又走丟了彼此。
coffee11 wrote:
這個家,現在破碎了。他們不是不愛,而是找不到方式。
兩個從不同世界來、滿身傷痕的人,終於在尋找家的路上,又走丟了彼此。
佛世時,有一位母親連續失去了五個孩子,正哀傷不已時,第六個孩子突然又急病往生,這位母親痛不欲生,幾乎喪失心神地來到菴婆羅園。當時,佛陀正在為弟子們說法,見這位女子如此悲慟,便要阿難將她帶上前,慈悲地說明世間苦集滅道的聖諦,並勉勵她欲為苦本,多行布施、持戒,必有後樂。
在佛陀慈悲的開示下,這位善根深厚的母親隨即開眼證得初果,歡喜地在佛前受三皈五戒。
離開菴婆羅園,這位母親回到家中,繼續盡她為人母、為人妻的責任,過著安分守己的平凡生活。只是,夙緣所追,不久之後,她第七個孩子竟也因故往生。然而,這時已經契入佛法的她,卻表現得堅毅鎮定,既未崩潰,甚至並不哀傷。
反觀她的丈夫,卻為失去第七個孩子而痛苦不已。他看見妻子竟然是如此反應,忍不住帶著責備的意味問道:「死了七個孩子,妳這個做母親的,竟然沒有一點痛苦的樣子?」
她淡然地回答道:「從無始以來,我們不知輪迴千千萬萬次了,生養過的子孫也何止千千萬萬,在無數的生死之中,我們受的愛別離苦同樣多到數不清。如今,我已明白世間一切都是因緣聚散,哀傷無益。」
她的丈夫聽她這麼一說,很好奇地問她是從哪裡得知這種道理,她如實告知自己之前曾得到佛陀開示之事。這位丈夫聽到妻子這麼特別的遭遇,也期望從佛陀的說法中一解生死之苦,於是,隨即到菴婆羅園求見佛陀。佛陀早已得知他的來意,同樣為他一番說法之後,他歡喜地請求留在園中修行,三日之中,便證得阿羅漢果……
這是《別譯雜阿含經》中的一則記事。在《佛說老女人經》中,佛陀曾用火、用鼓作為譬喻,說明因緣生、因緣滅的道理:在空氣中,兩木磨擦生火,木頭燒盡,火也就滅了;鼓則是用皮、框製成,此外,也要有擊鼓的人,才能讓鼓發出聲音。佛陀以此指出,世間萬事萬物無非如此,需要多因多緣和合,才能夠成就,一旦其中一項因緣離散,事物也就消散了——這就是無常。至於每個因緣的和合與離散,也有它背後的種種因緣,也有它聚散的時間點,牽一髮而動全身。
萬事萬物的存在,看來如此平凡無奇、如此理所當然,然而,我們經常看不見它背後共同支撐成就的無數因緣,我們經常不知道,所有善因緣的會遇,都如此難得,而值得我們珍惜;我們也經常不知道,所有惡因緣的會遇,其實也並不容易,如俗諺所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生死,是人生中最大的無常,也為我們帶來最大的痛苦,如《無常經》所說的,老病死,真的並不可愛。然而,如聖嚴師父所教導:「能有因緣的認知,便能從憂苦煩惱得到解脫。」許多人覺得佛法談無常太掃興、談苦太悲觀,殊不知,深解無常的人,必是最懂得珍惜當下、創造善因緣的人;深解無常故苦的人,雖然還是會感受到無常帶來的苦,卻不會因為百計徒勞地求常,而讓自己受到更多的苦。
在還沒有證聖之前,在生死無常中,我們難免還是會感到痛苦,但願我們都能從中更深入佛法,如此,也就不會白白受苦了。
「大千世界,無掛無礙, 自去自來,自由自在, 要生便生,莫找替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