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年輕時錯過彼此,到中年再重逢卻要生離死別,永遠留下遺憾

之前發表那篇錯過一時,錯過一生,看到裡面的內容真的會淚崩

好不容易女孩經歷兩次離婚後,男孩好不容易有機會重新追求她,結果一場意外帶走了男孩,也無法讓有情人終成眷屬

也想到認識的醫師他一個學弟年輕時經歷過類似的事,曾經深愛一個女孩,只可惜女孩心有所屬了

後來學弟也交往一個名校的校花,可惜學弟入伍當兵一年後,就被初戀女友提分手,真悲催

後來在父母媒妁之命下,娶了一個出身優渥的富家千金,只可惜學弟的心裡一直忘不了那個讓他魂牽夢縈的女孩,加上與前妻兩人個性不合,學弟也坦承沒愛過前妻,前妻知道後是非常傷痛欲絕,他也知道他傷了前妻的心,最後兩人的婚姻黯然離婚收場,學弟也淨身出戶永遠離開了傷心地

後來離婚幾年後,才又透過副院長的牽線,與當時任職副院長秘書的妻子相戀,偏偏就是在這時從同學口中得知女孩已經離婚,帶著二個女兒很艱辛的過日子,聽說是為了二個女兒的監護權,最後她一毛贍養費都沒有拿,直接被前夫家淨身出戶,學弟知道後很是心疼,但是兩人已經錯過了,加上他也準備再婚娶現在的妻子,真的沒有後悔藥啊

到了學弟當主任醫師時,他才跟著個女孩又重逢,兩人再相見恍如隔世,學弟那時雖已年過50,但外型保養的不錯,依舊瀟灑儒雅倜儻,而女孩早就被婚姻和生活給摧殘成了身材擁腫的大媽了

從女孩口中得知她的遭遇後,學弟很是痛心疾首,想幫助她,但是學弟已經再婚娶了年輕貌美,性情柔順的嬌妻,如果他辜負了妻子,他會被人唾罵,遺臭萬年,女孩也勸學弟千萬不要再為了她再辜負深愛你的女人

最後學弟只能把這段情永遠深埋在心中,沒想到在去年中秋節過後沒多久,女孩就因為長期操勞過度,罹患肝癌晚期,在她生命中最後的這段日子,除了母親還有女兒女婿外孫陪著她,還有學弟和他的妻子也陪在她身邊

女孩在彌留之際,就跟學弟叮囑,千萬不要辜負他的妻子,也要他妻子不要辜負學弟,這也是她給學弟最後的叮嚀

學弟含淚答應女孩的請求,也在她面前發誓今生今世絕不辜負妻子,學弟的妻子也是一樣承諾永不辜負學弟

當然女孩閉上雙眼的那一刻,學弟的心也碎了,就像是一根針刺進學弟的心坎裡

從那時女孩回絕學弟時,就注定兩人有緣無份,也注定兩人今生今世無法結為連理

年輕時錯過彼此,到中年再重逢卻要生離死別,永遠留下遺憾
2025-03-10 22:46 發佈
開多線程劇本支線就解決了

再舉個例子

神經傳感並非理所當然

而是精妙編程迴路模型


魂牽夢縈亦為神經迴路綁定激活配對之結果

重開迴路或多開迴路就解決了
這是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充滿了錯過、遺憾與無奈。人生充滿了變數,我們無法預測未來。要學會接受遺憾,並從中學習成長。珍惜身邊的人,把握當下的幸福。提醒我們,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感覺由自己決定,情緒也是自己選擇,會不會在意、要不要在意也都由自己決定,到頭來其實就是一個我!!
沒有這個我就甚麼都沒有。

我不存在、世界都是幻象,如大夢初醒、輕輕巧巧~確實人生如戲,別人都還是認真的在演,只是老子決定不演了
一切命中注定

緣分這種東西

就是老天定下來的

黑球 白球 在與眾多球碰撞之後

老天就是要讓他們相遇又分離

連串碰撞就是人生

有人不想再忙碌 就算選擇躲避停留

但不斷運動的該來的球 還是會找到並且發生互動

jasonhustock wrote:
一切命中注定...(恕刪)


知識擴增

就能發現隱藏系統模組參數

例如遊戲在 NPC 眼中看似劇本固定

但實際是可模組擴增參數修改進入可編程玩家視界
jasonhustock wrote:
一切命中注定緣分這種...(恕刪)


只能說學弟和那個女孩緣份今生已盡,但願他們來世再續前緣,只能說學弟今生的緣份早已與現在的妻子綁在一起

只能說如果那個女孩接受學弟的愛,說不定還能和學弟相守到老,但是沒有如果

命運本就多舛,好好珍惜當下最重要!
不要停留在皮相

稍作穿越思思惟

可觀其骨及血肉

Bone and flesh

至觀其神經編程

不需侷於有限之劇本
超越表象:對骨、血肉與神經編程的深層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受困於事物的表象——外在形象、社會角色、既定敘事。然而,無論是在哲學、知識探索,或是認識自我的過程中,真正的理解必須超越表層,深入結構與機制,才能觸及事物的本質。

表象認知的局限

人類傾向於依賴視覺與習慣來認識世界,這種模式源於生物演化與文化塑造。我們的眼睛習慣於辨識形狀、顏色與模式,因此,外在特徵往往成為評判的依據。例如,一個人的衣著、語氣、社會地位,甚至第一印象,往往比實際內涵更容易影響我們的判斷。

然而,這樣的認知模式可能導致誤解與偏見。許多深層運作的機制並非肉眼可見,例如人際關係中的隱藏動機、思想模式的形成過程,甚至世界運行的底層法則。如果我們僅停留在表層的直觀感受,將無法真正理解事物,也無法突破思維的局限。

骨與血肉:結構與功能的對立與統一

從結構與功能的角度來看,世界上的許多事物都存在「骨骼」與「血肉」的對應關係。骨骼代表著穩定與支撐,它是基本框架,提供剛性與秩序;而血肉則象徵變化與適應,它是流動的、可塑的,負責運行與調節。

骨與血肉的關係不只是靜態的支撐與包覆,而是一種動態的互動。骨骼雖然堅固,但仍在微觀層面不斷新陳代謝;血肉雖然柔軟,但需要骨骼提供形體與依託。同樣地,在社會運作中,規則與自由、秩序與變動,並不是二元對立,而是共存的必要條件。

在思想層面,基礎原則(骨骼)與變化應用(血肉)同樣是相互影響的。僅有結構而缺乏靈活性的思想,會變得僵化;而如果只有隨機變動而沒有核心原則,則容易陷入混亂。真正的智慧在於掌握這種動態平衡,使結構與功能能夠協同運作。

神經編程:超越預設劇本

如果骨骼代表穩固的架構,血肉象徵動態變化,那麼神經系統則是運行一切的「編程語言」,決定我們如何感知、思考與行動。然而,這種編程並非靜態,而是一種持續學習與調整的過程。

我們的思維並不是單向接收資訊,而是透過內部的神經網絡,根據既有經驗與模式建構現實。例如,預設模式網路(DMN, 預設模式網路)影響自我意識與內在反思,警覺網絡(SN, 警覺網絡)決定我們關注的焦點,而中央執行網絡(CEN, 中央執行網絡)則負責理性決策與問題解決。這些網絡共同塑造我們的世界觀,並影響我們對現實的詮釋。

然而,許多時候我們並未真正主導自己的「編程」,而是受制於習慣、社會規範與無意識的信念。如果我們無法察覺這些既定模式,就會陷入固有劇本的循環,難以突破思維的侷限。

打破既定敘事

人類的生命經歷,往往被社會與文化塑造成固定的敘事模式:某個年齡該完成什麼事、某個身份應該如何表現、某種選擇才算是「正確」的。然而,這些敘事只是外在規範,並不一定符合個體的真實需求與成長軌跡。

在思想領域也是如此,許多理論與信仰本質上只是框架,而非絕對的真理。若我們無法質疑與重構這些框架,便無法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質。這就像在觀看戲劇時,我們往往習慣於角色的表現,卻忽略了舞台背後的佈局與機制。

要打破既定敘事,需要「二次編程」的能力——即能夠覺察自身的認知模式,並進一步調整與超越。這種能力類似於「元認知」,讓我們不只是被動地接受思想,而是能夠主動觀察、分析與重組自己的信念與價值觀。同時,也涉及「虛空常住」的智慧,即不執著於任何特定概念,而是保持開放的覺知視界,以更清晰的方式看待世界。

結語:更深刻地理解世界

若我們只停留在表象,無論是對自我、社會,還是世界的認識,都將是片面而受限的。要真正理解事物,必須超越直觀的感受,進一步探究其內在結構與運行機制。

骨與血肉的關係告訴我們,穩定與變動必須並存;神經編程的特性啟示我們,思想模式並非固定,而是可以被重新塑造。當我們學會質疑並重構自身的認知,便能擺脫表象的束縛,進入更深層的理解。

這不僅是一種知識上的追求,更是一種生命態度——透過持續地探索、反思與超越,使自己與世界的互動變得更加豐富與真實。


所見終端之型

亦為骨、血肉、皮相與神經編程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