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個GIA 4C啊幾個excellent的就不用講了,大概花個十分鐘就差不多瞭解,今天跑了踢昏你卡剔牙迪啤酒寶蛤蜊四大牌和其他日系歐系小牌,得到的心得如下:
對於一般人來說,唯一可以感知的就是大小和切工造成的亮度,甚麼色澤的DEFGHIJ,拜託,誰會拿白色襯底慢慢看?這部分猶有可說,因為特意在白色背景下用心觀察,D和H這樣大的差距確實可以分出來,但是E和F這樣只差一階的就分不出

沒錯,GIA保證書上寫的等級很清楚,所以萬一要脫手,肉眼不能辨認的等級就有意義了,問題是這種飾鑽不會保值,脫手如果不是小換大而是換現金,一定是大賠本出貨,買越貴只是賠越多而已

每一家都強調自己的切工很好,很亮,是的,所以我這部分根本不必考慮,反正我們分不出.
這樣講起來,4C裡面只有克拉數是一般人能察覺的,如果是打算把鑽戒當成日常配戴的飾物,合理的想法應該是把花費的重點放在克拉數這部分,而且也不該選名牌---因為既然有GIA等級,品牌就沒有品質指標作用了.
今天學到的新功課是GIA保証書的切割加工地的差別,據說這一欄是常常被撕掉的,比利時和印度切的東西因為人工成本差很多,所以品質結構較差的鑽石需要大量切割加工者勢必流入印度.這點據說常會被忽略,如果你的GIA証書這欄被撕掉,那多半是印度切的啦.
最後馬子就是在高檔色澤淨度34分和中等色澤淨度50分中擇一,因為手指很纖細,她嫌50分平常戴還是太顯眼,最後決定買30分左右,店員拿了D VVS1時,馬子又再降級,因為她覺得又分不出

最後我只花三萬八,比之前01的鑽戒相關討論文章裡絕大多數人的開銷都省,如果說鑽戒應該花三個月薪水,那我月薪是一萬三哩,哇哈哈.
差額要換其他東西,所以我也沒省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