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新聞播出,台灣政府暫延緩第八代面版廠建廠.以致台灣都訂單供手讓人,面版訂單都轉到LG和三星去.新聞說後續組裝部份訂單給雅興和唯冠?請問各位大大們,相關資料的可以證實這方面嗎?
1.電視面板是電視的零組件,日韓大品牌廠在自己有產能的情況下,就不會外包到友達奇美的面板廠來。而液晶電視長期的跌價已經將一些沒有規模又沒有品牌的廠商洗出場了,越來越有大者恆大的現象。品牌廠大者恆大,品牌廠自己的面板廠只要模擬好景氣循環的淡旺季,產能可以永遠接近滿載,再將多餘的訂單外包給台灣面板廠供應。
目前景氣不好,需求不強的話,日韓廠自製就好,不釋單到台廠,台廠產能就LOAD不滿,這不是政府或是廠商要不要繼續蓋完8代廠的問題,或是訂單轉手讓人的問題,而是品牌電視才是液晶面板的出海口。沒有出海口,開再大的產能也是惘然。
2.是誰組裝系統的問題。SAMSUNG/SONY/LG都僅有少許TV訂單委由台廠組裝,絕大多數都是他們自己有組裝廠的產能,台廠如瑞軒冠捷唯冠群創都是只有少量的訂單。
這麼算好了,3S+LG+PHILIPS五家今年的實力應該可以吃到WW 70~80M台的能力。1千萬台*35000=3500億台幣的訂單與產值,一半好了五百萬台,1750億的液晶TV營業額,沒聽說過哪台灣廠商宣稱過拿下過500萬台5家大品牌廠的有這麼多的。
所以,sony+sharp合蓋10代廠, sony+samsung合資s-LCD 8代廠,這一直都存在,SEC讓出產能給SONY,卻然後到台灣下單轉嫁風險;SONY邊用SEC產能又找SHARP設廠,LG跟PHILIPS是好朋友一起打天下。
台灣呢? TV面板的需求面積占總產能的分配50~55%左右,少了需求波動大的TV面板的訂單,又跟客戶的自家產能當敵人。個人很懷疑面板廠可以撐多久。
奇美友達這時候開價的TV面板訂單,比SEC LG SONY自己投產要便宜許多,品牌廠不敢在這不清楚的氣氛下大開產能,而轉下單CMO AUO,而造就了這一波短單急單產能拉高。
CMO AUO看在心理,家電下鄉的訂單,實在只是塞塞牙縫用又有被倒帳的風險而已。
--
Using Numb3rs, we can solve the biggest mysteries we know
友達與奇美就算建8.5代線
以現在來說也不見得會比較好
以8.5代線來說 主力是切割55吋以上的面板
台廠沒8.5代線就沒機會會去搶這個市場嗎
不見得 只是這塊餅以現在來說 太小塊了
如32寸來說好了 大家印象裡應該是在6代線生產
沒錯 6代線能生產 而且也有很好的榢動率
其實還有其它舊的產線也能生產
玻璃片做好 切一切組裝都是32寸呀
如同大家說台廠沒8.5代會怎樣怎樣的
還是有訂單最重要
55吋以上要賺頭的話 6代 7代 都能去生產
我覺得政府會不會想去搞所謂的整併動作都不重要
如何去扶植電視品牌比較重要
有品牌才有通路 韓日廠商就是靠著自有品牌還能在現在站住腳
BENQ要加油呀~~~至少現在它比較有能力打入世界級市場
買了一隻MIK或MIC的東西就開始叫囂MIT的不是. 甚至於還要落井下石 真悲哀的人 怎麼不搬去K國算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