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小心排名前幾名的國家
榜首-別為我哭泣的阿根廷
榜眼-只能漲不能跌的巴基斯坦
探花-看老美不爽的狂人總統委內瑞拉
資料來源:彭博
~法意PHI金融夢想家~
引用於香港討論區
對金融危機最普遍的官方解釋是次貸問題,然而次貸總共不過幾千億,而美國政府救市資金早已到了萬億以上,為什麼危機還是看不到頭?有文章指出危機的根源是金融機構採用“杠杆”交易;另一些專家指出金融危機的背後是62萬億的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那麼,次貸,杠杆和CDS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它們之間通過什麼樣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機?在眾多的金融危機分析文章中,始終沒有看到對這些問題的簡單明瞭的解釋。本文試圖通過自己的理解為這些問題提供一個答案,為通俗易懂起見,我們使用了幾個假想的例子。有不恰當之處歡迎批評討論。
一。杠杆。目前,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杆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 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二。CDS合同。由於杠杆操作高風險,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銀行不運行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杠杆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S。比如,銀行A為了逃避杠杆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機構B可能是另一家銀行,也可能是保險公司,諸如此類。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怎麼樣,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千萬,連續10年,總共5億,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就白拿了,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A想,如果不違約,我可以賺45億,這裡面拿出5億用來做保險,我還能淨賺40億。如果有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B是一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的情況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A,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歡喜。
三。CDS市場。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C在旁邊眼紅了。C就跑到B那邊說,你把這100個CDS賣給我怎麼樣,每個合同給你2億,總共200 億。B想,我的400億要10年才能拿到,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而且沒有風險,何樂而不為,因此B和C馬上就成交了。這樣一來,CDS就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實際上C拿到這批CDS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而是把它掛牌出售,標價220億;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400億減去220億,還有180億可賺,這是“原始股”,不算貴,立即買了下來。一轉手,C賺了20 億。從此以後,這些CDS就在市場上反復的抄,現在CDS的市場總值已經抄到了62萬億美元。
四。次貸。上面 A,B,C,D,E,F....都在賺大錢,那麼這些錢到底從那裡冒出來的呢?從根本上說,這些錢來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資人的盈利。而他們的盈利大半來自美國的次級貸款。人們說次貸危機是由於把錢借給了窮人。筆者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筆者以為,次貸主要是給了普通的美國房產投資人。這些人的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價快速上漲,動起了房產投機的主意。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貸款買投資房。這類貸款利息要在8%-9%以上,憑他們自己的收入很難對付,不過他們可以繼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借錢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時A很高興,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B也很高興,市場違約率很低,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後面的C,D,E,F等等都跟著賺錢。
五。次貸危機。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就漲不上去了,後面沒人接盤。此時房產投機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的付,終於到了走頭無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給了銀行。此時違約就發生了。此時A感到一絲遺憾,大錢賺不著了,不過也虧不到那裡,反正有B做保險。B也不擔心,反正保險已經賣給了C。那麼現在這份CDS保險在那裡呢,在G手裡。G剛從F手裡花了300億買下了 100個CDS,還沒來得及轉手,突然接到消息,這批CDS被降級,其中有20個違約,大大超出原先估計的1%到2%的違約率。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總共支出達1000億。加上300億CDS收購費,G的虧損總計達1300億。雖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機構,也經不起如此巨大的虧損。因此G 瀕臨倒閉。
六。金融危機。如果G倒閉,那麼A花費5億美元買的保險就泡了湯,更糟糕的是,由於A採用了杠杆原理投資,根據前面的分析,A 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除了A之外,還有A2,A3,...,A20,統統要准備倒閉。因此G,A,A2,...,A20一起來到美國財政部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遊說,G萬萬不能倒閉,它一倒閉大家都完了。財政部長心一軟,就把G給國有化了,此後A,...,A20的保險金總計1000億美元全部由美國納稅人支付。
七。美元危機。上面講到的100個CDS的市場價是300億。而CDS市場總值是62萬億,假設其中有10%的違約,那麼就有6萬億的違約CDS。這個數字是300億的200倍。如果說美國政府收購價值300億的CDS之後要賠出1000 億。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美國政府就要賠出20萬億。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0,A21,A22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無論採取什麼措施,美元大貶值已經不可避免。
以上計算所用的假設和數字同實際情況會有出入,但美國金融危機的嚴重性無法低估。
個人對美元危機, 應該是說那些持有大量CDS國家的幣值會走落, 美國並不是CDS持有的前幾名,
相對, 歐洲, 澳洲, 其他國家的幣值後續值得注意..........
Perfectionism wrote:
嗯..我想一般人應該...(恕刪)
這篇討論區的文章中有許多問題
第一點的問題是,杠杆,這這事件杠杆的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並不是這位大哥所想像的樣子,而是發生在證券化商品上。但也不能全說是證券化商品的錯,錯是在證券化商品後再拿去證券化,這造成這些商品的杠杆以乘數增加。
第二點的問題是,買CDS的A哪裡有淨賺?其實A沒有淨賺。買CDS主要目的有兩個:1避險、2賺錢。避險的狀況是,A握有XX電債券50億,但深怕他倒了,所以向B買CDS,每年付5千萬,萬一倒了B就要賠給A價值上的損失。其中價值上的損失是指本金與市價上的差異,簡單來說如果XX電債券倒了之後,債券拍賣價格有25億,那B只要賠25億給A,其他的由A把債券拍賣掉所得。2如果想賺錢,就是A覺得XX電會倒,那去跟B買CDS,這就像是在買樂透一樣。
第三點的問題是,他所說的動作其實就是平倉啦,因為CDS是有流動性的,可以賣給別人,但那時會重新計算CDS價值,如果XX電的違約機率上升,B有可能會付更多錢給C,並不可能一定收到錢,而且標的公司的信用狀況是沒有像股價那麼容易炒,市場價值與資訊大家都知道,加上交易對向一定是機構投資人,要騙也沒那麼簡單。
後面幾點的問題,小弟統合說明
這次風暴的起因的確是次貸所引起的,但為何次貸會爆發呢?很多人都沒想過。其主要原因是因為美國經濟進入衰退中。大家一定會質疑,去年底美國經濟哪有不好!小弟在此說明一下,次貸是借錢給收入較不穩定的人買房子,那為何這些人會出事?第一、工作沒了,收入沒了,當然就出事了,第二、房價下跌,那又為何房價下跌,是因為追價的人減少了,其隱隱射出美國經濟衰退的疑慮,如果經濟持續成長,追價的人自然就會多,房價又為何會跌呢?
下層民眾沒了工作房子,對經濟衝擊對於數據上影響是不大的,所以大家都認為美國還會持續成長,但其正在慢慢衰退中,到今年七月終於衰退的力量影響了中產階級,那就是二房風暴,這是此次風暴的開始的訊號,有人又會問,二房怎不是風暴的導火線?其實,真正的導火線是雷曼兄弟倒閉,雷曼兄弟的倒閉使得許許多多的衍生性商品發生違約、價值減損,而同時間AIG也出事了,這兩公司出事的原因大家只知道資產小於負債,但有人想過為何資產小於負債?大家的矛頭又會指向CDS,但有人真正的暸解CDS在什麼情況下才會有很巨大的損失?那又為何雷曼與AIG要承受這麼大的失?所有媒體都說錯了,並不是因為公司倒了造成這兩公司CDS的巨額損失,而是會計制度中的市價評價。大家回想一下,在今年第二季時,有聽到很多公司倒閉嗎?當時全球景氣還是一片榮景,那為什麼這兩家公司會有那麼大的損失?CDS要賠錢是必需要在ISDA規定下的違約事件才算數,這時CDS才會賠錢。
事情是這樣發生的,七月時,二房被接管,在ISDA規定中是屬於違約事件,所以二房的CDS就違約了,但最後拍賣價格高達99.98%,也就是說CDS賣家幾乎不用付一毛錢,但二房的接管恐怖是在於市場上對於違約機率的看法全部改觀了,那所有CDS都開始上漲,那些賣CDS的人在"市價"上會有巨大的"未實現損益",但請注意,公司並沒有違約喔!賣方還是可以收取CDS保費,但在會計卻要認列巨額損失,這就是導致雷曼與AIG出事的原因。並非如媒體所說的有一大堆公司倒閉所致。
另外,美元的強勢是因為市場上極需要美元(廢話),大多數的外資需要把海外投資轉回去,就會需要外匯,而這些機構投資人、避險基金等等,多數是美元機構,加上Carrytrade的反轉,使日幣成為全世界最強的貨幣。
以上
內文搜尋

X